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重要的国家,渤海国。这个渤海国在的圣历元年,也就是公元六百九十八年建国,到公元九二六年被契丹所灭,并入大辽,传国十五世,历时二百二十九年。我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渤海国是一个由居住于今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靺鞨族人建立的君主制国家。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自号震国王。年,大唐皇帝诏令渤海为国,从此震国*权以渤海为号。都城初驻旧国,年迁至中京显德府,年迁至上京龙泉府,年再迁东京龙原府,年复迁上京龙泉府。渤海国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年,被辽国所灭。历15主、年。其国土本身,并不与渤海相连。统治年限:公元年—公元年。创建人:大祚荣地理位置:中国东北朝鲜北部俄国滨海区
渤海国主要民族是中国北方古老的靺鞨族,年(武则天圣历元年),自称“震国”。年,唐廷诏令以“渤海”为国。年被契丹所灭,共计十五位君王,历时年。渤海国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全面学习封建体制,依靠渤海人的智慧,创造了发达的民族经济和灿烂的渤海文化,促进了东北边陲的进一步开发,丰富了东亚文明的历史涵量。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渤海*权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各项制度仿效唐朝。渤海*权仿效唐朝典章制度,在渤海建立三省六部,确定五京,推行京、府、州、县的郡县制度,军事上也仿唐十六卫制,有法律监狱等。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农业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各项手工业的生产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涌现出一批新兴城市,其中上京城,形制模仿长安,在当时已经超过隆州府成为东北最大城市。交通相当发达,同内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岁岁不绝,与日本的海上贸易也相当活跃。文化教育也有很大发展。渤海国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学习唐朝,将中原的儒学文化作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渤海不断派遣诸生到长安太学“习识古今制度”,使用汉字。不少人在唐朝参加科举考试,有的考中进士。他们之中很多人,后来在渤海*府担任要职。在五京周围等发达区域,以中原教育为模式,自上而下地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育体制。儒学、宗教、文学、音乐、歌舞、绘画、雕塑以及科学技术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涌现出一批著名学者、文学家、艺术家、航海家。
渤海国初名“振”(震),为大祚荣袭其父的“震国公”。而关于“震”的含义说法不一,比较通行的看法是认为取自周易震卦卦名,大祚荣更是熟知汉文经史,因此以地处东方而以震为国号。历史
营州之乱和靺鞨东奔公元年(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等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叛唐,为靺鞨贵族提供了创建民族*权的时机。发生这一变故,主要是赵文翙等依仗手中权势,李尽忠等借机起事。居住在营州的粟末靺鞨人加入了反唐行列。事发后,武则天派曹仁师统率大军前去镇压,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和另外一位首领乞四比羽率所部渡过辽水东逃。唐朝为瓦解东北地区的反唐势力,在对契丹实行武力围剿的同时,采用了招抚*策,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四比羽不相信唐朝有此诚意,拒不受命,结果被唐朝追兵所击斩。此时乞乞仲象在奔亡中病故,大祚荣代父而立,率所部继续东逃。武则天派契丹大将李楷固前往讨伐紧追不舍,公元年9月唐军追大祚荣至天门岭处,善于用兵的大祚荣,借助天门岭的复杂地形,“合高丽、靺鞨之众,大败唐军,李楷固仅以身还。大祚荣建国公元年(圣历元年),突厥攻入唐朝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今河北省中西部),契丹与奚又依附于突厥,于是中原通往东北的道路被阻隔。大祚荣审时度势,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建立高丽*权,并以尊称”自创其姓大氏,自称震国王,从此开创了渤海国的前身。大祚荣为了巩固震国*权,不但遣使与突厥结盟,而且又通好新罗,巧妙地在强权林立的四邻之间斡旋,故在数年之间,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疆域南接新罗,北邻黑水靺鞨,西连契丹、突厥,所属人民囊括了高句丽、契丹、奚、靺鞨、室韦等诸多民族,有户10余万,胜兵数万,地方(一说)里。成为当时东北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治力量。靺鞨族至唐初,众多的部落结成了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两个部落联盟,如果没有外来影响,他们也会随着自身内部的发展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就在这两个部落联盟形成的前后。与高句丽争战不息,粟末靺鞨未迁走的居民被处于鼎盛时期的高句丽征服,臣附于高句丽粟末靺鞨人不仅直接受着高句丽国的封建统治,而且又与这一地区封建制已有一定发展的居民错居杂处,公元年高句丽国灭亡后,他们又被唐朝迁到营州(今辽宁朝阳)地区居住。营州地区是隋唐时代东北地区的*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近长城,是边塞内外汉族与东北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集中交流地。粟末靺鞨人迁居到这里后,在诸多先进因素强烈影响下,社会获得迅速发展。以先迁来的厥稽等八部为例,在高句丽国灭亡前,已经以“财力雄边”,为东北各少数民族“所惮”,各部已拥有众多奴仆。大祚荣一支虽迁居到这里较晚,但至其“东奔”前也已在这里生活了近30年,,而且在此之前,他们早在高句丽封建统治下过了半个世纪左右,这些事实说明,迁到今辽阳地区的粟末靺鞨,社会内部已有了阶级划分。用阶级社会的一套机制来调整各阶级的关系,保护私有者的利益,已成了高丽新兴贵族急待着手解决的问题。灭亡辽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于年灭亡渤海国,改渤海国为东丹国,任长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年,辽直辖之,东丹国灭亡。渤海亡后,其中心地区几成无人之境。原因有二:一是很多渤海人不愿接受契丹人统治,大批外逃;二是契丹为易于控制,强迁渤海人于它地。外逃的主要是亡入女真。契丹强迫渤海人迁离故土,有两次:一在阿保机攻下扶余府和龙泉府后,将渤海大氏王族和战争中俘获的军民迁到巴林左旗;二是年东丹国都南迁,大批渤海人同被迁至辽东。经过这两次大迁徙,渤海5京15府的居民大多数不在原住地,大体为:上京龙泉府民一部分被迁到巴林左旗,大部分徒居今辽宁省辽阳市;中京显德府民少数远移至老哈河流域,多数被分散在今沈阳市与辽阳市一带;东京龙原府民被迁到今辽宁省凤城县;南京南海府民被移居今海城市;西京鸭禄府被俘者被迁到巴林左旗南;扶余府被俘者被迁至巴林左旗西;鄚颉府民部分迁到今辽宁省昌图县;定理、安边二府居民被南徙今沈阳市北;率宾府部分居民被分别迁往辽宁省盖县和北镇县境;东平府民被分散至辽宁省新民、开原、康平县一带;铁利府部分居民被迁至巴林左旗西北和今西拉木伦河附近、长春市北、沈阳市西南的浑河北;怀远和安远二府民被移居今铁岭市及辽河上游地区、吉林省浑江市北。迁至上述地区的渤海人户,9.4万余户,47万余人。除了外逃和被强迫迁离故土的外,尚有2万户10万口渤海人留居故地。年女真首领阿骨打起兵反辽后,将渤海人能为兵者编为“渤海军”共8猛安,并住在今辽阳市一带的五千余户渤海人及3万“胜兵”,转移到山东戍守。年金熙宗完颜亶罢渤海猛安谋克承袭之制。
范围渤海国的疆域,初限于高句丽的部分故地,至第10代宣王大仁秀时大体上在今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俄国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区等广大地域。渤海全盛时期,以吉林为中心,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东岸,鞑靼海峡沿岸与库页岛相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封建强国。渤海全盛时期,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强国。唐朝武则天时,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乘“营州之乱”,率靺鞨人等东进,于公元年“据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境内),筑城以居”,建立震国,自号震国王,史称“旧国”。渤海国曾四易都城(府治),初驻敖东城;不久迁至中京显德府;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年,再迁东京龙原府;北至黑水靺鞨,东濒日本海,南以泥河(今朝鲜龙兴江)与新罗为邻,西接契丹,渤海全盛时期,“地方五千里,户十余万”,仿行唐朝的府州县制度,并创立“五京”。设有5京、15府、62州、余县。五京,即:上京龙泉府、东京龙原府、西京鸭绿府、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镜北道镜城西南之南山城)、中京显德府(今和龙县西古城子)。除京府之外,在今黑龙江省境内还有鄚颉、率宾、东平、铁利、怀远、安远等府和直辖的铜州、郢州等府州建制。渤海国王传15代,公元年(后唐庄宗四年)为契丹所灭,共存余年。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和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建立震国,自立为国王。五京年渤海国王大钦茂以唐为模式,建立渤海五京。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西古城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西京鸭绿府:今吉林省临江市。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
渤海是以靺鞨各部为主,并有高句丽、契丹、室韦等民族在内的多民族*权。建国初期有编户十余万,人口数十万,后期人口逐渐增至五百万左右。渤海*治制度,是以国王为核心的君主集权制。如前所述,所反映到其*治制度上就出现:一方面,国王是渤海人的最高主宰者,独揽一切大权,实行个人专断;王位采用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军*要职大多由大、高、乌、杨、李等望族担任;在这一*治制度下,其行*建置和职官,既有相同于唐一般地方的府、州、县区划和相应的官吏设置,又有不同于一般地方*权的各种机构。这就是,为辅佐国王统治,设有三省、六部,十二司、一台、七寺、一院、一监、一局等比照唐中央*权的办事机构;在一些*治、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地的府,仿唐五京之制设上、中、东、南、西五京。上京设在王城所在的龙泉府,中京置于早期都城所在的显德府,东京立于一度为王城的龙原府,南京在靠近新罗边境的南海府,西京在“朝贡道”上的鸭绿府。渤海凡有15府、62州、余县。
渤海成员来源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从事不同类型生产的部落或民族,因而渤海区内经济发展水平,一开始就存在不平衡。这一状况,在渤海国存在的多年里,未得到根本改变。大体说来,以其上京所在的今牡丹江中游地区为界,在它以西、以南地区为夫余、高句丽和沃沮故地及靺鞨族的南部,已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经济、文化发达;以东和东北部地区,是被兼并的黑水靺鞨、虞娄、越喜、拂涅、铁利等部所在,尚处在渔猎经济发展阶段。存在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不一致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反映在生产领域是社会生产的多样化,《新唐书·渤海传》记载:“俗所贵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紬,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九(丸)都之李,乐游之梨。”可见,渤海区域内社会生产门类十分齐全,除了渔猎业外,当时中原地区具有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莫不有之。以下通过对各门类生产的简略介绍,来说明其社会生产发展的大致状况。农业生产,已普遍采用铁制工具。他们使用的铁镰、铁铧、铁锸和铁铲等,在今吉林省敦化县、黑龙江省宁安县及绥芬河流域等地的渤海遗址中皆有发现。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的铁铧为生铁铸造,长36厘米、重近4.5公斤,说明渤海人翻土已由靺鞨时代“田耦以耕”,发展为由畜力牵引。农作物品种也增多了,不仅有粟、麦、穄和葵菜,而且有了水稻、豆类、荞麦、大麻、苘麻和大蒜等,同时也有李、梨等水果。值得指出的是著名的“卢城之稻”,它表明渤海人在0多年以前,已成功地把水稻栽培引种到北纬43度附近及其以北地区。仅此,足见其农业生产比高丽时代有了长足发展。渤海人普遍养猪,也饲养马、牛等大牲畜。猪以今黑龙江省阿城县一带(鄚颉),马以今绥芬河流域(率宾)的最为名贵。马是与中原地区贸易的重要商品,当时李正己所统今山东半岛,“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手工业有纺织、铜铁冶炼、金银品制作、陶瓷和造船等行业。纺织品有布、绵、紬,原料是麻和蚕丝,产地主要在今吉林省延边和龙县附近地区(显州)、朝鲜咸镜南道(沃州)和牡丹江中游(龙州)。据辽灭渤海后东丹每年要向辽贡粗布15万匹这一事实,知渤海地区的纺织业是相当发达的。铜的冶炼和制作也有一定规模。炼出的铜除用于制作生活用的各种器皿和装饰品外,还把大批熟铜运到今山东半岛(淄青)出卖。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以南的哈尔巴岭一带和东宁县大城子地区,是铜冶的主要地。铁的产地主要在中京显德府,显州位城县的铁最著名。已经发现的渤海时代的铁制品已近50种。渤海人也能制作金银制品。和龙县北大地、宁安县上京、敦化县六顶山等处渤海遗址,出土的金银制品有金带、金饰件、金钏、金耳珰以及大量鎏金器物和银钗等。年,他们曾向唐献金、银佛像各一。陶瓷制品近十几年在渤海遗址中出土很多。陶器有碗、钵、罐、碟、盘、瓶、缸、杯等,并发现了许多釉陶和质地优良的三彩陶。瓷器残片。在宁安、敦化及今俄国乌苏里斯克(双城子)等地的渤海遗址中,皆有发现。另外,60年代初在渤海上京故城南的今杏山乡,发现了大片渤海砖瓦窑群废墟,年探明有20余座。渔猎和采集在渤海社会内仍占有一定地位。从事渔猎的,主要是越喜、铁利、拂涅、虞娄等部的居民。见于史载的贵重渔猎品有貂、虎、豹、熊、罴、鹿、鹰、鲸鲵鱼、鲻鱼、乾文鱼等。采集品种类也很多,贵重的有人参、白附子和松子等,这些多是用于纳贡和交换的。
渤海建国后由高王、武王、文王三代经营,中间虽发生*治变故但社会发展仍未间断,至宣王时期达到全盛。当时的渤海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社会经济水平很不平衡,因此渤海国的民俗文化也呈现纷繁复杂的特点。在渤海五京范围内因与唐朝、新罗、回鹘、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交往城市经济十分繁荣外来文化几乎成为主流。居住于城市内的上层贵族已大多接受来自中原地区宗教信仰,其中以佛教最为突出。当时上京龙泉府仅佛寺即不下百所,僧徒众多,至今一些佛寺仍在沿用香火千年不绝。据《册府元龟》记载,唐宪宗元和九年和十二年,渤海国派高礼进两次朝贡大唐,进奉“卢城稻”与金银佛像,以备唐皇室每六十年举行的“法门寺”迎奉佛指舍利之用。而每年渤海国王室亦在潥州(今吉林省吉林市)也就是粟末靺鞨的祖庭举办“无遮割镰”大会,以第一穗“卢城稻”供奉诸佛,第二穗“卢城稻”进献大唐皇帝,渤海贵族皆以分得余下之稻而雀跃。渤海人十分笃信佛教即使死后也要将陵墓模仿佛塔建造希望灵魂转世成佛,最为典型的为渤海文王之女贞惠公主墓,其复原后的墓葬佛塔为七层高约二十米这在中国古代贵族墓葬中都是极罕见的。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发掘的杏山寺遗址是渤海后期率宾府地方贵族捐建的著名佛寺,其寺庙布局规整建筑规模宏大不亚于当时中原与日本的同类建筑。现存的渤海佛教建筑除上京龙泉府部分遗迹外还有吉林省境内的灵光塔,该塔为砖砌五层密檐结构与陕西省唐代小雁塔结构十分相似。另外南京南海府也发现多处佛寺遗迹。在渤海国民间由于民族众多宗教信仰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有逐渐融合的趋势。除少数部落首领家族接受渤海朝廷任命踏入贵族行列外,绝大多数平民仍然处于氏族体制下从事农猎渔相结合的符合行生产。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中则更多保留了本民族的原始信仰,即“萨满教”。渤海建国后因物质生活的快速丰富使民间萨满教获得了更多的表现手段,近现代以来通过考古发掘在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以及朝鲜半岛北部均出土了大量的渤海国时期民间萨满教使用的铜制腰牌、腰铃、鼓棒手柄、神服上的铜制镶嵌物、陶制神偶、等各种法器。萨满教在渤海国民间的普遍程度可见一斑。渤海国时期来自中原儒家文化也得到普及与发展。带来儒家文化的除少数汉族臣民外,本土内汉化程度较高的高句丽遗民也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者,而更为主要,影响力更大的则是渤海上流阶层。自高王大祚荣起渤海官方就不断派遣留学生赴唐汲取儒家文化,这些人中大多数出身贵族官僚世家,有的还是渤海皇室,他们精通儒家经典汉文造诣极高同时又了解唐朝文化*治,归国后大多辑身*界成为渤海朝廷的重要人才,因此儒家文化对渤海国作用颇巨。甚至在渤海灭亡以后仍对辽、金两代产生过重要影响。
渤海国虽以背唐出走,割据自立而起家,与唐朝之间在*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保持着频繁的来往和密切的联系。综观多年间相互关系的演变和发展,尽管也曾出现过矛盾、争端并爆发了一场军事冲突,但总体来看,却是越来越相互依赖,亲睦友好,并逐渐形成“车书一家”的一体局面。其结果是既促进了渤海地区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加强了东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紧密联系。渤海国在*治上受唐朝影响,采用唐朝的*治军事制度。经济上则积极引进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社会经济显著发展,同内地贸易岁岁不绝。与周邻渤海同日本长期友好,往来相两国互派遣使节达20次之多。但与突厥的*治经济往来仍十分密切。突厥灭亡后回鹘汗国取而代之,渤海随即与回鹘建立了友好关系一直持续到回鹘为契丹所逐。渤海高王时期鉴于国力尚弱曾短暂通好于新罗,但两国在领土、经济、*治等利益上始终冲突,终于在渤海武王时期与新罗国爆发战争新罗败北从此两国交恶,渤海文王、渤海末期新罗则联系契丹东西威慑渤海,两国始终为敌对关系。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坐落在距镜泊湖不足20公里的宁安市渤海镇。它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文献记载,渤海国是盛唐之时以革革族为主建立的封建地方*权。它的历史可追溯到0余年前,史书上誉称“海东盛国”。地理位置最北,故有“上京”之号。龙泉府遗址是中国古城址中保存较好的一处。东西室为方形,台基每边9.23米。佛寺面积占据半个坊区,且数量较多,反映出渤海国佛教盛行的景况。
靺鞨族在东北的土地上消失了,敬礼迷一样的渤海国。而笔者认为靺鞨族就是满族的祖先。(最后这句个人观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