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希深:法尚清明,*绩卓著
颜希深(-),字静山,号若愚,贡生。广东连平元善镇人。入赀授太原同知,累迁山东泰安知府,乾隆二十七年(公元年)授四川按察使,后改任福建、江西、河南等省布*使,官至贵州巡抚、兵部侍郎。
他聪颖过人,幼受母教,立志做好官。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年)在山东泰安任知府时,偶见府内旧办公厅的残壁上有明代山东巡抚年富书写、孝宗年间泰安知州顾景祥所刻的一块“官箴碑文”:“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这使他很受启发,并将它移到州府的西厢房,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内建设考棚,筹办书院,严查漕运税征浮收之弊,抵制行贿索贿等,因而大有*声。
他继调山东督粮道后,即迎母亲何太夫人至德州居于官署。不久,适逢德州大雨,洪水成灾,十几万民众纷纷攀登城楼,争相逃避。灾情惨重,哭声震天。
时值颜希深因公差未返,何夫人闻百姓啼哭之声,询问于署中人员,始知百姓遭此巨灾,濒于绝食。于是命人开仓放粮,从速救济。但署中人员以颜希深未返,坚持不可,并说:“开仓放粮必须详明事由奏请上方准许,方能行事。否则擅动仓谷,处罚极严!”因而拒不开仓。
何夫人说:“此何时也!犹拘泥于常法乎?况德州距省会甚远,若经详奏核复,数十尤灾民将尽成饿莩矣!君等无须忧虑,宜速开仓放赈,以解倒悬。如有议处,吾子功名可不必计较,愿尽吾家所有,查封以抵偿,我自会设法担当。”
是尽将自己珍饰,持出易钱,作为费用,度督饬开仓,辗谷成米,运至城上,尽救灾民;有未来得及出走者,攀登树上屋顶而不能炊煮者,则磨米制饼,用木筏载送施救。至是德州百姓,赖以存活者达十余万人。
当时山东巡抚某公,因素于颜希深不洽,探悉何夫人擅散仓谷,上奏参劾。清高宗(即乾隆帝)览奏,怒斥道:“有如此贤母,拯救灾民,不知保荐,反上弹奏章,实不足示激励也。”置而不议,并赏赐何夫人三品封衔。
后来颜希深升职去任,德州居民以何夫人所散仓谷,悬案无着,均纷纷具备钱帛,争相购谷,以实仓库。翌年高宗南巡,召见何夫人,优礼以待,询及开仓赈济之事,又予嘉勉,受赐记名,并擢升颜希深为贵州巡抚,何夫人为一品太夫人。
颜希深后以劳瘁卒于任所,当地民众纷纷前往吊唁。史称他是一位“法尚清明,*绩卓著”的好官。著有《静山奏议》及诗文集,逝世后入《汉族名宦列传》。
颜培天:清廉正直,两袖清风
颜培天(-),字念纯,号庶轩,江西萍乡老关人。其父颜芥畦,曾任广东石城县知县,廉洁自守,勤*爱民,兴学劝农,除奸革弊,赈济灾民等,为石城人民造福不浅。卒于任上,石城百姓为其建祠纪念,并立有德*碑。
颜培天幼年丧父,家境困难,但受其父影响,立志奋发,勤学苦读,终于早日成才。乾隆三十年(公元年)17岁中举,24岁进士及第(乾隆壬申科),为庶吉士,授户部陕西司主事,历任甘肃阶州、直隶州知州,两任巩昌府事。
因计典被议,乾隆皇帝亲自过问并召见他,澄清了事实,继续予以重用。先后被任命为直隶州、大名府、顺天府东路和南路同知、杨村通判、宣化府同知。
嘉庆二年(公元年)被提升为礼部铸印局员外郎,嘉庆四年(公元年)任户部坐粮厅,总理七省漕务,储河道税务兼管粮饷,又被疑受查。
嘉庆皇帝亲自审理后,分清了是非曲直,还他清白,官复原职。后任河南主考官,补福建监察御史,诰受朝议大夫。
颜培天做官三十余年,*绩卓著,*声颇佳。他倡建学校,修理文庙,奖励农耕,维护治安,大公无私。在任直隶同知时,乾隆皇帝亲临视察,见他办事勤谨,*绩卓著,奖励其用锦缎书写有满汉两种文字的锻疋和貂皮。
在阶州时,正值兵乱,他调兵遣将,积极备战,并出兵进击,使敌兵不敢来犯,保住一方平安。他廉洁奉公,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真正做到送礼不收,说情不理。
在七省坐粮厅任内,有人拿一千两银子向他买官,遭其严辞拒绝。在任宣化同知时,有个县官审讯时打死人,朝廷派他去查处。这个县官托人说情,请他高抬贵手。他不为所动,坚持开棺验尸,见死者伤痕累累,表情痛苦,确系酷刑致死。上报勘察后,这个县官受到严肃处理。
嘉庆九年(公元年)他告老还乡时,有人向嘉庆皇帝告发他装满两船金银财宝。皇帝听后非常震惊,派人去察看,打开箱子,真相大白,原来除了书籍外,就是装些石头压舱,很少有其他财物,囊贫如洗。
皇帝知道后,赞赏有加,要赏他几坛御酒(内装金子),也被他婉言谢绝。在归途中,他脖子上生一痈疽,路过安徽无为县,请一剃头匠为他开刀,结果流血不止,亡于途中,年56岁。
嘉庆皇帝得知后非常惋惜,为其御赐一块正堂匾,题“清廉正直,两袖清风”,并赐葬萍西。
颜伯焘:世膺疆寄,娴习吏治,所至有声
颜伯焘(-),一作百焘,字鲁舆,号载凡,又号小岱,室名求真是斋。广东省连平县元善镇人。
出身于官宦世家,累世为清封疆大吏。清乾嘉年间,广东连平颜氏连续三代,先后有四人官至总督巡抚职,人称“一门三世四督抚”,成为清代全国闻名的二十八世家之一。
颜伯焘于清嘉庆十九年(公元年)中进士,殿试钦点翰林,授编修。道光二年(公元年)出任陕西延榆绥道,督察粮道。后历任陕西按察使、甘肃布*使、直隶布*使、陕西巡抚等职。
道光十七年(公元年),迁任云南巡抚,并兼署云贵总督。在任期间,改建了滇池的石牌(闸门),从而改善了当地的水利条件。清朝中期*治腐败,颜伯焘犹能潜心吏治,而任官所至,*绩声名皆有佳闻。史载:“伯焘累世膺疆寄,娴习吏治,所至有声。”
道光二十年(公元年)九月,颜伯焘继邓廷桢出任闽浙总督。面对英国侵略者的挑衅,他极力主战,反对琦善、杨芳卖国投降的主和*策,建议起用林则徐、裕谦等任粤事,积极进行抗击侵略者的战争准备。
在战略思想上,他一改邓廷桢执行的“自守”“防堵”的策略,而主张“近海接仗”。梁廷相《夷氛闻记》中说:“伯焘世任封坼,又籍东粤连平州,占厦门距近,地方夷情,皆所事习。深恨琦善一意主和,开门揖盗……甫抵任,即追劾提督陈阶平告病规避罪,以为廷桢但知自守,势不能剿尽横逆。”
他在奏摺中主张对“英逆”“应痛加攻击,且须筹备船只,近海接仗,与上年仅止防堵者,情形迥不相同。”《夷氛闻记》载其“请帑三百万,造战舰、买商船五十余,募伍数千为新兵,招海殡勇士八千,铸大炮一千。”但因道光帝下令撒防,备战计划中辍。
颜伯焘身为主战派,认识到民心可用。在疏陈广东兵事时说:“粤民非不可用,前有萧关、三元里等乡数千人围困义律。乃余保纯出城弹压,始渐散去。”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年)八月二十五日,英军悍然出动军舰30余艘再次突至厦门。颜伯焘便督同驻守金门的总兵江继芸,指挥白石头、屿子尾和鼓浪屿守兵,从三面抵御。击沉英舰一艘,击伤五艘。英军集中火力猛攻炮台。
“颜伯焘怀抱忠愤,而无克敌致果之具。”尽管他率中国官兵作了相当顽强的抵抗,终因兵力和武器火力相差悬殊,厦门还是在八月二十六日一天的战斗中全部失守了。
颜伯焘当晚率军退守同安。总兵江继芸,副将凌志,都司王世俊,把总纪国庆、杨肇基、季启明均阵亡,士兵也牺牲四十余人。
厦门之战,损失大炮共达门。英国侵略军入城后,焚掠奸淫,无所不为。厦门水师造船厂,铸炮所,火药库和炮台一一都被破坏。由于清廷的腐败,投降派乘机进参与诬陷。
十月十九日,颜伯焘被皇上“诏斥不能豫防,仓猝失事,以厦门收复,免治其罪”,谕内阁将颜伯焘交部议处,降三品顶戴,革职留任。
咸丰三年(公元年),清廷欲召颜伯焘到京重新起用,由于路途受阻,未到京便病逝了。年61岁。
颜昌英:依靠技能创办盐业,丕振家声成为首富
颜昌英(-年),自贡四大盐业世家之一“颜桂馨堂”创办人。字厚庵,祖籍广东海丰。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年)其曾祖父颜廷跃由粤入川,定居于威远县连家冲。颜昌英自幼留心盐务,立志凿井,常与兄颜昌训一起细心了解盐井盛衰原委,研究盐层岩屑,观察地形地貌。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年)开始凿办永兴井。数年后,井深二百余丈仍不见功,又遇硬石,很难凿进,人皆劝其放弃,他却加重锉头,继续深凿。
道光五年(公元年)破硬岩,咸泉骤涌,天然气也同时大量冲出,是一口盐、气两旺井。煎锅三百余口,最盛时烧八百口,获利甚丰,为颜家创办盐业奠定了基础。
道光八年(公元年)兄昌训病故,颜昌英独撑家业,又先后锉办北海、来龙井。道光十年(公元年)三兄弟分家。永兴井岁有盈利白银十万两,三房均分,各自发展盐业。
颜昌英既懂钻井技术,又善辩地质岩层,数年内在马冲口凿东海、沅海、福海井,都一一成功。其弟颜霭廷也办井成功。颜氏家业大振,成为富荣盐场首富之一。
咸丰初年(公元年),颜昌英为避太平军袭击,与亲友集资在牛口山建“三多寨”,历时七年,耗银七万两。颜昌英住宅为全寨之首,大门内庭院中左右各植丹桂一株,取“桂子流芳”之意,故名桂馨堂,人们习称“颜桂馨堂”。
颜昌英在其兄去世后,转向投资贡井地区,创办新井。从贡井大桥起,沿河上溯到筱溪街尽头一带,凿办黄黑卤井多眼。以后又推进到伍加坡,凿办江海、沧海、龙海、潮海等井;在张、姚二山凿办宝隆、沆沛然、沛川井;在艾叶滩凿办三阳、三泰、宝善井;加上马冲口原有卤、火井,共一百四十多眼井,日产卤水一千多担,年产盐七十余万担,年收入白银五十余万两。
清同治年间,颜桂馨堂进入极盛时期,拥有白银百万两以上,其子弟也多捐官。同治十年(公元年)颜昌英病逝,享年82岁。
颜士璋:吏畏民怀,一等官还乡,不忘行善事
颜士璋(-),字聘卿,山东曲阜人。四氏学廩生,清咸丰五年(公元年)中举,咸丰九年(公元年)进士及第。
同治二年(公元年)授刑部河南司主事,同治五年(公元年)转升员外郎,补山西司主事,转江西司郎中,历充律例馆提调、秋审处总办,以廉干闻名,屡经奏调。朝廷两次官员考试,均定为“吏畏民怀”的一等官员。
同治九年(公元年)被委派去満州负责筹建火器营,同年十一月经刑部尚书郑敦谨奏准,随其前往江宁(南京)复审谋刺两江总督马新贻一案。
在刑部十年,平反昭雪数百件疑案冤狱,凡定罪者,务求证据确凿,经过调查商榷核实后方才作结,态度虔诚持重。
同治十年(公元年)五月被任命为直隶河间知府。当时河间正遭受水灾,每至灾区,不顾泥泞难行,视察受灾百姓,放粮发衣,赈灾济民。百姓上诉,总是洗耳恭听,及时作出答复。丁忧回乡。
后又选派任兰州知府,当时督军左文襄有重大案件,都委托他去审理,因办案清明公道,举荐其为丙子科甘肃乡试监考官。甘肃巩昌府刚结束战乱,左督军又举荐其为巩昌知府。
他到巩昌后,首先安抚百姓,明令要安心生产,朝廷会据年景的荒歉确定田赋的交废数额,要安心求学,读经明理不断进取;凡志愿垦荒者,将免除一定数额的赋税。同时整修学宫己院,聚集钱财奖励刻苦学习的生员,规范他们的学习时间、内容,稳定学习秩序,由此学风大振,*通人和,地方安宁。
光绪十三年(公元年)两次返乡整修颜庙颜林。离任时,当地官员民众无不夹道相送。
回乡后终日研究史书典籍,关心后学成长。凡是邻里族人有困难者,莫不欣然相助,对于地方公益事业捐资总要加倍。卒年76岁。
著有《四勿斋诗文钞》一卷、《周易卦象释义》四卷、《集兰亭序对联》一卷。
颜蕴山:川盐史上的著名工匠,盐井技术的一代宗师
颜蕴山(-),自贡盐业生产发展史上著名的工匠,盐井技术的一代宗师。系盐业家族“颜桂馨堂”发家人颜昌英的胞侄。
幼时常在盐场玩耍,对井灶生产甚感兴趣,耳濡目染,日渐熟悉。成年后,在永兴井学凿井技术。在颜昌英嘉许下,投王三畏堂继续学艺,曾任王三畏堂所拥有的扇子坝18眼井总办。
从清咸丰同治至光绪初年,一直是王三畏堂技术最精湛、最有权威的雇员。同治九年(公元年),颜对已凿至井丈深仍不见功、王朗云决定停凿的生财井进行研究,断定深层必有黑卤。
他瞒着王继续钻凿,当凿到井丈时,果然凿到黑卤层位,出卤见功。随之,又发明“深井浅推”汲卤新工艺,极大地提高了卤水产量,名噪一时,深得王三畏堂器重。
他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盐矿地质知识,能根据露出地表的岩石、植物生长状况、山形水势等,判断地下有无卤源,准确选定井位。井见成功后,又可通过生产情况,判断井下蕴藏的卤水盈枯。
大安地区的三生井,是道光年间陕商租王三畏堂土地锉办的盐井。凿至井丈见功,产黑卤,但产量一直很少,契约期满交还王三畏堂。
光绪四年(公元年),颜在全面分析井下情况后,认为井下有未凿到的储卤层,提出加深三生井。获准后,他即指挥凿进。当加深到丈时,凿到黑卤的主要储层,卤水自喷出井达一年之久。
一年后改为牛推汲,水位涨到丈,日产卤担,获利甚丰。由他任井口管事的天海井、金海井等,皆因治井有方而保持高稳产。
他一生创制和改进了不少盐井作业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每当盐井出现问题或发生事故,他总是端坐井旁,从容指挥,迅速而准确地排除障碍,恢复生产。
颜在世时,因身矮、须长,而又排行在三,时人称为“颜三土地”。逝世后,盐场工人因推崇他,多供奉“颜公蕴山香位”的木牌于井口之侧,以求颜公保佑。
颜永成:新加坡提倡两种语文教育的第一人
颜永成(-),祖籍福建漳州青礁人。出生于马来西亚马六甲。幼时家境清贫,
清咸丰十一年(年)17岁迁居新加坡,从事经商。后供职于牙值利公司MRSGVTHRIE&COLTD,初任仓库部学习生。该公司经理斯格特氏SEOIT见其聪明,颇为器重,乃鼓励其进取,擢援其地位。
旋升任该公司买办主任。颜永成在该公司服务二十五年,曾任丹戎百葛船务公司包工主任,承建宏大的船坞工程,对新加坡海港的发展,厥功甚伟,由此而获巨富。
颜永成少年时代求学机会不多,深悉接受教育之可贵。故于事业成功后,即热心办学,以教育后辈,曾资助多名有为青年赴英深造。
他感于当时华童转入英校之困难,遂于年捐出直落亚逸街数座店屋,创办华英学校ANGIOCHINESEFREESCHOOL,以中英文教学,为新加坡提倡两种语文教育之第一人,贫寒学童概予免费。当时入学者甚众。
七年后,因校舍不敷应用,遂在同一街上扩建新校舍,全部费用皆由颜永成单独捐献。年,学校举行开幕典礼时,新加坡总督丝丝斯密CECILSINITH参加盛典,为况极盛。
校址原处于市区中心,儿童就学便利。颜永成不惜重金,礼聘优秀教师,完善周全教学设备,使校务蒸蒸日上,数十年来造就不少人才。
颜永成曾任华人咨询委员,慈善为怀,年捐出梧槽区一大医院,医院基金,资恤零丁孤苦之人。又曾捐资创办汕头学校而获中国*府勋章。年颜永成逝世于新加坡,享年55岁。
颜永成创办的学校虽为华人英校,当局殊为重视,在他身后*府不想让侨贤伟绩遽而湮灭,乃继续接办,且与其他英校列同等地位,发展更为迅速。日军南进前夕,决定增扩校舍,以广收学子。
已经拆除旧屋,正拟动工兴建,新加坡不幸于年3月15日沦陷,校址遂为日军霸占。战后始为*府收回,转为福建会馆增僻爱同学校,另取哇打鲁街前日文学校为颜永成英文学校新址。环境变迁而校名至今仍存,颜永成英文学校为各民族所崇仰。
颜元:以画睦友无贬辞,大师惜才收弟子
颜元(-年),江苏苏州人。民初吴中画苑耆宿。字纯生,晚号半聋居士(晚年听觉较钝,故号)。
其父颜知恬,行医为业,28岁时因患伤寒症去世。母程氏,怀孕在腹,产后悲伤过度,不治身亡,年29岁。遗二子,长子即颜元,次遗腹子颜秋泉。
颜元幼失怙恃,由外祖母抚育成人。10余岁,便离家到上海学习经商,但屡从业不成,而天性嗜绘画,喜涂抹。稍稍有一定积蓄后,即开始拜师学画。
当时,晚清国画大师、山阴人(今绍兴)任伯年,方以绘画而名噪上海,见到颜元之作甚惜其才,遂将其收为弟子。颜元得到大师悉心指教与传授,绘画技艺益精。
回到苏州后,又与萧山人任阜长经常交往,当时任渭长之子任立凡与其同住塔倪巷,名重艺苑。颜元手追心摹,使其艺术水平更加突飞猛进。
后来他应朋友之邀佐其来往于河北一带,有时兴致所至,信笔点染之作,人们也争相求取,以作珍藏。两年后,他感到倦于商旅之行,于是回到苏州,遂以绘画为业。
颜元所作山水、人物、花鸟画精妙,尤其擅画人物,落笔苍劲,线条挺拔,衣褶飘逸自然,深得任氏笔法的精髓,有陈老莲遗风。
平时喜欢作大幅作品,曾绘八尺整张佛像一尊,为吴昌硕等画家推崇。又作《半聋居士自写携杖图》一帧,画风古朴,形象毕肖,章太炎题款,顾墨畦题诗。所作肖像画,“尤具顾虎头颊上添毫之妙”。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年),颜元应友人俞觉之请,为其绘无量寿佛八帧,由俞之妻沈氏刺绣织锦,献之慈禧太后。赐“福寿”二字。上海慎修书社曾用珂罗版精印颜元人物肖像一册。又临摹任伯年画数十幅。
当时一些绘画大师如安吉吴昌硕,松陵陆廉夫,本地顾西津,皆以其书画负重名,不轻易赞许别人,而独对于颜元从无贬辞,皆与其为友。
颜元对于自己早年失学深为遗憾,很想在学习上有所弥补,故勤于读书,并刻苦学习篆刻、隶书等,闲暇时吟咏诗赋,以润色画事,其学习精神至老年仍如此。平时不与世相闻,经常在茶亭客座间与老友从容谈论画理,娓娓不倦。
颜元左耳失聪,右耳也重听,冬春季严重,夏秋季稍好些,故以“半聋”自号。晚年虽画名日增,而谦素不伐,始终如一。
年3月5日,逝世于苏州桃花坞寓所。享年75岁。绝笔作《倪高士洗桐图》。年《颜元临摹任伯年画集》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颜元两子一女:长子颜文焘,次子颜文樑,小女颜珊。
颜昌峣:毛泽东称为“有学问、有道德之学者”
颜昌峣(—年),原名颜可铸,字仙岩,号息庵。学者。湖南省湘乡县神童镇(今属涟源市石狗乡)人。
幼读私塾,聪颖好学,勤奋过人,授县学优廪贡生。后从学于湖南著名儒学大师王先谦,旋被推介于两广总督张之洞。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年)被选派至日本留学,成为湖南第一批官费留日生之一。在日期间,结识黄兴、蔡锷等革命志士,并加入华兴会,积极参加民主革命活动。
归国后,颜昌峣立志教育,先后任教于湖南师范学馆、高等学堂、优级师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年任湖南省立第三师范校长。年成立武昌中山大学,他被聘为文学院教授,次年又被聘为湖南大学教授。
颜昌峣赞赏王船山学说,积极参与《船山学社》的组织与宣讲工作。年前后,毛泽东就读于第一师范,他与杨昌济一道推荐毛泽东加入《船山学社》。
他对好学青年殊为关怀爱护,不少知名之士,如毛泽东、蔡和森等革命家,任凯南、黎锦熙、李剑农、周士钊等学者,皆出其门下。
他在第一师范主讲历史时,一次批阅毛泽东的课堂笔记后,对同事们大加赞叹地说:“此诚栋梁之材也,国家民族有望矣!”毛泽东喜楚辞,他曾赠以《楚辞集注》及《楚辞后语》二书。毛泽东后来与周士钊见面谈及颜昌晓峣老师时,称他为“有学问、有道德之学者”。
辛亥革命后,颜昌峣先后主办《长沙日报》、《通俗日报》,对时*多所建议和抨击。对袁世凯复辟罪行及汤芗铭、张敬尧祸湘暴*,均及时挞伐,申张正义,成为当时倒袁驱张的先导之一。
颜昌峣博古通今,治学严谨,一生尤潜心于管仲研究,在湖南大学开设《诸子》课,书其楼为“校管楼”。著有《管子校释》《珍连山馆文集》《中国最近百年史》《世界历史学》《禹之谟传》《新三字经》等。
《管子校释》一书,是颜氏的一部巨著,后郭沫若编著《管子集辞》时,曾引用了不少颜氏的见解。著名经师王先谦评价说:“读颜息庵的著述,如游名山,玩之不穷;如食清果,味之弥永,自非抱负奇伟,不能有此鸿文。”
颜昌峣不仅擅长文史,也精于书法,隶、楷、行、草皆有深湛造诣,而尤精于行草书,字体劲拔雄强。他宗崇颜真卿、何子贞,后又深得李邕、米芾精髓。
故字体浑厚圆润而多变化,神态逸荡而又气势磅礴,具有独特风格。有为岳麓山所书的《岳王碑》、《禹君墓碑》(即禹之谟)及其他书迹存世。
颜楷:蜀中文化名士,文明争路领袖
颜楷(-年),字雍耆,四川华阳县(今成都市)人。祖籍山东曲阜,世代为官。
曾祖父曾任湖北提督,祖父曾任安徽凤台县令,父亲颜辑祜任过河南固始县知县。颜楷幼时,聪颖过人,一直在父亲身边受教。
清光绪十七年(年)14岁时父亲到北京待考,带他随同前往。16岁入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翁同和主办的“南学”,以报考成绩第二名引起翁同和的注意。翁同和令其坐案侧,亲自出题复试,看到他字文双绝,大为叹赏,十分高兴地说:“为南学得一隽士矣!”
后来,颜楷又从知名学者王恺运就学,也受到王的器重。王主讲四川尊经书院时,曾收其父为院外生,故父子同师,一时传为佳话。
颜楷的父亲与川籍京官、维新派主要人物刘光第、杨锐交谊很厚。颜楷以晚辈随侍在侧,聆听议论,也深受维新思潮的感染。
“戊戌变法”失败后,颜楷目睹六君子悲壮就义的惨状,不禁放声大哭。他痛感国事蜩螗,万分悲愤,几乎精神失常。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年)颜楷中举,两年后在开封会试考中进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年)被派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帝国大学专攻法*。
两年后回国供职翰林院,授编修加侍讲衔。应“南学“同学、广西巡抚张鸣歧之邀,到广西协办新*,以巡抚衙门总文案兼办“法*学堂”和“监狱学堂”。
宣统三年(公元年)颜楷回成都度婚假,正值成都兴起“保路运动”。川汉铁路的修建,是向四川人民募的股款,此前川汉铁路公司已改归商办,但此时清廷突然宣布把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同时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又与英、美、法、德4国银行团签订借款修路合同,于是引起全川人民的反对。
由于颜楷通晓法律,清望较高,其父又和行将调来的总督赵尔丰同寅,亲友耆绅们都纷纷前来争取颜楷参加“铁路股东会”,领导争路运动。
他在一些颇具声望的绅士如伍肇龄、邵明叔、罗纶、张澜等人的敦促下,考虑到保路不仅是为了股东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全川人民的利益,便毅然接受邀约在“文明争路”的原则下,立即加入股东会,担任了省股东代表临时大会主席和保路同志会干事长。
7月26日赵尔丰就任四川总督,8月5日各地股东代表在成都召开大会,赵尔丰到会致“训词”。会上选举颜楷为会长,张澜为副会长。
此后,颜楷屡次同赵尔丰力争,使赵对他产生憎恨。随着清廷对四川“保路运动”一步步加紧镇压,颜楷等人也先后被捕入狱。
武昌起义后,赵尔丰才不得不把关押了两个月零九天的颜楷、蒲殿俊、罗纶、邓孝可四人释放。
四川宣布独立后,“大汉四川军*府”都督先后由蒲殿俊、尹昌衡担任。尹在日本留学时已识颜楷,对颜楷执弟子礼十分恭顺,后成为颜楷三妹之婿。
尹任都督后,颜楷见大局粗定,遂开始闭门读书,不问*事。尹昌衡和军*府的要人们再三恭请他出任“宣慰使”,他坚决辞谢。
赵尔丰被公审斩杀后,一些恨赵的人主张戮其子孙,颜楷坚决反对,并将赵的孙儿收养在家数年,后把他送回东北老家。
民国以来,颜楷无意仕途,仅在年主办过“四川*法学堂”,他注重教学质量,成绩斐然。年辞职回家,以卖字为生。
颜楷从16岁读“南学”时起,即开始习书法,搞刊刻,字迹精湛雄浑,名著全川。他公开卖字以后,叩门求书者络绎不绝,又与刘仲韬合办“乐善公所”,卖字所得七成捐办赈济事业,三成留作家用。
成都“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有他的遗迹。世乱纷纷,生计日窘,他的继妻周辛士也开始鬻画,夫妇二人以书画收入,养亲赡家,安贫乐道。年3月7日颜楷因病逝世,年仅49岁。
颜惠庆:留学成就外交家,始自光绪居要职
颜惠庆(-年),字骏人,西名W.W.Yen。上海人,祖籍福建省同安县嘉禾里。毕业于上海同文馆。
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年)秋,与胞弟颜德庆赴美国入弗吉尼亚州圣公会中学。两年后,升入弗吉尼亚州大学,光绪二十五年(公元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同年夏返国,任上海圣约翰书院教员,兼商务印书馆编辑及《南方报》英文编辑。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年)10月,颜惠庆应清廷第一次欧美留学生考试,授译科进士。次年冬,随伍廷芳出使美国、墨西哥等国,任二等参赞。公暇入华盛顿大学,从施柯脱博士习国际法。
宣统元年(公元年)返国,任外务部主事。次年夏,参加留学生殿试,授检讨,升任外务部参议。寻兼游美学务处总办,管理考送留美学生及筹设清华学堂事务。宣统三年(公元年)辛亥革命,袁世凯出任清廷内阁总理大臣,颜惠庆任外务部左丞。
年4月,颜惠庆任北京*府外交部次长。年1月,任驻德国公使;2月兼领驻丹麦国公使。年4月,兼驻瑞典国公使。次年3月中德绝交,移驻哥本哈根。
年夏,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顾问;次年8月任外交部总长,任内设立参加华盛顿会议筹备处,自任主席。
年12月,内阁改组,暂兼代国务总理;6月任国务总理兼外交总长;7月辞职;秋任财*整理委员会委员长。年1月,任农商部总长;9月任国务总理兼内务总长;10月辞国务总理职。
年10月关税会议开幕,充任中国出席代表。次年3月,任外交部总长;同月辞职;5月复任国务总理并摄行总统职务,旋又兼任外交总长;6月辞国务总理职。后退居天津,从事社会公益。
九一八事变后,赴南京出席外交会议,被任为对日特种委员会委员。年11月,任驻美国公使。次年元月,奉命出席国联行*院会议;同年9月,被派任国际军缩会议中国首席代表。年1月,任驻苏联大使。
年夏,辞职返国,专办慈善文化事业,历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洋义振会会长,防痨协会会长,振济会委员,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委员会主席,中国教会大学联合会主席,燕京、南开、协和、圣约翰大学董事会董事,中美文化基金会董事长,北京*治学会会长,天津大陆银行董事长,天津自来水公司董事长,太平洋国际问题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年6月,任第一届国民参*会参*员。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任国际委员会主席主持上海难民伤兵救济事宜。
年,再度赴美,出席太平洋学会。年4月,任行*院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董事;12月任第二届国民参*会参*员。年10月,任国民*府委员。次年行宪后,任立法院立法委员。年2月,任上海各界代表和邵力子等赴石家庄参加和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府*治法律委员会委员等职。年在上海病逝。终年73岁。
著有《英华标准双解大辞典》《颜惠庆自传》等。遗稿《颜惠庆日记》,由其哲嗣颜植生,代表海内外亲属,于年捐献给国家。
颜穆闻:永春华侨开发建设家乡的先驱
颜穆闻(-年),原名玉辉。福建永春东平乡东山村人。
少年时,南渡至马来西亚雪兰莪,初在亲戚店中当伙计,后到一所学校做杂工。他为人忠厚老实,勤劳俭朴,好学善问,在校工作三年,增长了不少见识。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年),他离开学校,开设福美杂货商店。由于货品齐全,又善待顾客,因尔生意兴隆。有一次,他到汇丰银行领取存款,回店清点,发现多给50元,即再到银行,问出纳员有无算错。
出纳员听了,不问情由,高声叫嚷:“我算钞票,数千数万,从来没有差错过,难道数你领的这么一点点就会算错?”
银行经理前来查问。颜穆闻委屈地说:“我来领款他多付50元,我来退还,刚一启口,没想到他会发这么大的脾气!”
经理了解事情经过后,称赞颜穆闻中厚老实,并问清他的姓名住址,后来即为他介绍担任英美烟草公司自行车牌香烟和英国石油公司马来亚总代理商。颜穆闻善于经营管理,信誉卓著,逐渐成为富商。
颜穆闻虽身居海外,但一心萦怀祖国。孙中山在海外创立同盟会后,他慷慨解囊,支援革命。
清宣统二年(公元年),他前往英国参观,看到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旺发达,决心回国创办实业。这一年秋天,他聘请工程师、技术员一同回永春考察。
老一辈族亲听说他要回来开矿办厂、垦荒建场,都感到惊奇。有的还劝他买田收租,较为实惠。颜穆闻解释说:“农民很穷,我买了他们的田地,他们以后的日子怎么过?而开矿办厂、垦荒建场,不仅不侵夺农民的耕地,还可以给农民多一条出路,这是富国裕民的做法。”族亲听了,深深佩服他的胸怀和见识。
永春天湖山矿藏丰富,颜穆闻即前往勘察。该山的铅坑山地为当地周姓所有。他即与之联系洽谈,以白银五百元买下该地的开采权。北硿山地自然条件好,可以垦荒办场,兴建水电站,创办织布厂,颜穆闻就向东关陈姓买下大片土地,期限一百年。
清宣统三年(公元年),颜穆闻开始在北硿溪东兴建农场的场部和宿舍,同时规划逐步在溪西兴建水电站和织布厂。荒芜的山地经过数年开垦,很快成为一个面积约二千多亩的农场。先后种上杉木、油桐、油茶、水果、棉花、杭菊以及从马来亚引种的木薯等作物。
其后,水电站和织布厂厂房也建成,机器设备全部从国外购进。颜穆闻往返奔波于国内外,历尽艰辛。年冬,织布厂机器安装完毕,时值农历过年,人员放假回家过春节。
讵料除夕之夜,当地一些人以北硿山地产权仍在纠纷之中为借口,不由分说,将厂房和机器捣毁,财物被洗劫一空。颜穆闻前后十年倾注的心血和投资,在行将见效之时,竟毁于一旦。他悲痛至极,忧愤成疾。
年颜穆闻自永春移居香港。曾因精神失常,闯进巡捕房,被巡捕押送关进精神病院。这时刚好他的内弟在香港学医,闻知姐夫失踪,到处查寻,最后才从精神病院领出,派人护送回家治疗。
年,颜穆闻与其妻及子华隆前往厦门,准备重返马来亚。因其精神尚未恢复正常,船主不让登船,即留居厦门德日新客栈,等候南渡。但病情越来越重,医治无效,终于在厦门病逝,年仅43岁。
颜穆闻开发北硿,创办实业,事虽无成,但他是永春华侨开发建设家乡的先驱。
颜福庆:耶鲁大学第一个获医药博士学位的亚洲人
颜福庆(-年),字克卿。上海人,颜德庆之弟。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应召赴南非多本金矿任华工矿医。后赴拉丁美洲参加钩虫病防治。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年)赴美国留学,宣统元年(公元年)获耶鲁大学医学博士,为学校第一个获医药博士学位的亚洲人。是年赴英国利物浦大学研读热带病学。
深感医学必须着眼于全社会,注重预防疾病,决心从临床医学转向公共卫生学,后再度赴美,在哈佛大学公众卫生学院专攻预防医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于清宣统三年(公元年)在京汉铁路沿线从事鼠疫防治工作。
年在湖南萍乡煤矿进行钩虫病流行调查和防治工作。又曾先后在西北等地从事卫生建设。曾任湖南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第一任校长,并与他人创立中华医学会,是首任会长。先后创办上海医学院、中山医学院、澄衷肺病疗养院。
医院副院长。次年会同乐文照、高镜朗等在上海创办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任院长,兼上医院院长,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教授。
抗日战争时期,组织医疗救护队,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任上海市救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年8月,任国民*府内*部卫生署署长。年4月去职;5月任卫生署顾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市郊区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副主任。抗美援朝期间,任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主任委员,积极组织医辽救护队,参加抗美援朝。
曾任第二届全国*协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上海分社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
毕生致力于医学教育事业,提倡“化医制”和“预防医学”,倡导不计功利,为社会、为人群服务。对学生要求严格,强调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校树立严谨、勤奋的优良学风。
上海医学院建立之初就组建公共卫生科,规定医学本科学生必须轮转实习公共卫生一个月。提倡捐献遗体,年嘱亲属在去世后将遗体供学校作解剖之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年逝世。
著有《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国医学教育的现在和过去》等。
(未完待续)
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