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调查,该书多处系抄袭,抄袭部分正是参与者本人的学术成果。但是,铁道部2007年调查称,这些学术成果就是张曙光的。
左晓蕾 在信息爆炸时代,因为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竞争,人们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之中被“梳理”过的信息尤其是各类“预期”所引导。这类信息,作为参考未尝不可,如果实情不符合“预期”,那应该是“预期”有误。若“迷信”这类“预期”,甚至将“预测”当“真”,未免本末倒置了。 左晓蕾 读许多对今年1月经济数据的评论,多数都认为与“预期不符”。笔者对此想说的是,千万要注意,如果老拿“预期”去“套”数据,这有可能使“预期”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对经济实情的认识并主导了对数据的解读。如果不能以符合逻辑的和按照经济基本规律的分析思路正确理解“预期”和公开数据,可能扭曲这些数据发出的信息,误导对未来*策和投资决策的判断。 就拿今年1月来说,因为有元旦和春节两大节日因素,消费品特别是食品需求的增长必然增加食品价格上升的压力。而食品一直都在CPI的一揽子商品中占较大比重,食品价格上升推高价格指数是每年春节月份的规律。所以,今年1月CPI增长4.5%原就在情理之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但是,依据与4%左右的通胀“预期”不符的观点,CPI增长4.5%似乎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不能不说,在并非所有人都具备一般经济学常识的环境中,这种不断灌输并被强化的“预期”,认定那是真实的未来的偏向,结果会很严重。因为一旦数据与预期“不符”,思路就会偏向认为数据有误,或者认为是形势运行“偏离”了预期,而不是预期错了。这就把事情弄反了。“预期”并非真实的状态,只是在一些假设条件下的事前的判断,受到不同偏好和信息不对称甚至利益导向的影响,过高或者过低的各类“预期”屡见不鲜。如果对“预期”过度依赖甚至“信以为真”,比较容易误判形势,也会对*策产生不切实际的预期,误导各方面的决策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胀是最容易计算和“预测”的指标,可如果倒回去做个统计,除了发生“泄密”事件以外,有多少“预期”是“准确”的呢? 具体看今年1月的进出口数据,要说与“预期”不符,显然没有什么道理了。1月出口增长下降0.5%,进口增长下降15.2%。出口数据一般从两方面解释,一是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下外需市场萎缩,中国出口增长下降。对欧洲的出口去年就已减少,如果在前期“预测”中没有把这个已知信息放进去,出口变化当然无法与“预期”相符。笔者的看法是,这主要还是受外部需求季节性因素影响。国外主要出口市场的消费高潮在去年年底的圣诞节期间,美国人全年25%的消费是发生在圣诞节期间。1月进口在圣诞高峰消费以后有所下降应该是符合规律的。去年12月的海外订单有所下降也已经给出了1月出口增长会略有下滑的已知信息。因此,出口下降,符合规律,也印证了上月已发出的信号。如果说不符合“预期”,那应该是“预期”有误。 至于进口下降,更多还是国内的节日因素。因为两个节日的关系,1月工作日大减,原材料进口,零配件进口,自然会相应下降。如此明显的季节性因素,假如预期没有充分考虑,与预期不符也就不足为怪了。 央行发布的1月信贷规模7381亿,M2增速12.4%数据,与“预期”更大大地不符。于是,随即又有了货币*策转向的“预期”。 事实上,1月信贷和M2增长与“预期不符”,与去年春节在2月,1 月经济仍然呈正常状态有关。M2是同比增长数据,1月出现增长幅度上的差异也是合理的。如果现实问题不是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不足,也不是经济增长缺乏动力,货币*策就没有必要做出过度反应。另外,1月外贸顺差增长280亿美元,而1800亿的外汇占款可能增加银行新的流动性。在这种情形下,因为1月货币数据与“预期不符”而产生对货币*策宽松的“预期”,恐怕又是一个缺乏信息充分对称,与未来货币*策很难相符的“预期”了。 每年根据经济运行的货币需求增长,货币当局都会投放货币。而投放货币的工具无非是降低利率,逆回购公开市场操作,存准率下调,信贷规模扩大,还有不被对冲的外汇占款等。具体使用哪一种工具,或者几种工具协调配合,央行理应根据经济的一些综合指标决定。但是货币*策是否转向,更要紧的是要看M2 增长的货币*策的中间目标是否变化。M2增长目标是全年平均增长水平,每个月的增长不会完全一样。比如1月, 12.4%的增长可能低于全年的目标,但符合通胀增长和生产性活动收缩,投资和信贷需求不十分旺盛的实情。 准确判断未来的经济形势是不容易的。未来是“未知”的。根据已知信息的分析做出的判断,基本假设是经济现象也是有规律的。但是历史不会完全重复,经济规律也不会完全重复,何况现实世界中还有许多统计学中的“噪声”,概率论中的“随机”现象,计量经济学意义上的偏离回归直线的“散点”,社会和市场上所谓黑天鹅等等离经叛道的事件会发生,凡此种种,都会干扰规律的重复,使“预期”与真实“不符”。也因此,包括像IMF这样“权威”的国际机构对中国和全球经济的“预期”,鲜有准确发布的时候。美联储对美国2011年经济的预期,不就被评为“不靠谱”吗?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都希望有人来梳理信息,然后没有成本地获取“被”梳理的信息。因为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竞争,“被”梳理的信息也确实在免费提供。人们由此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之中被“梳理”过的信息所引导。对这类信息,作为参考未尝不可,但若“迷信”这类“预期”,甚至将“预测”当“真”,就未免本末倒置了。 对于铺天盖地的各类预期,大家务必保持一份清醒。 (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 分享到:
最新年款2014
朱丽亚-罗伯茨搭克鲁尼加盟《金钱怪兽》_电影
扎尔达里说将尽快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