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走到了尾声,这一年,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在基础教育领域,新课标落地,“双减”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脚步不停。作为答卷人,这一年,中小学校长们给出了怎样的回答?这一路有什么成长心得?又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暖心事?我们特别邀请5位校长分享一年的感悟,共赴年的新征程。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校长、北京市海淀区上庄中心小学校长于海龙
年马上进入尾声,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度过了充满不确定性、挑战不断的一年。年初的朋友圈,我留下这样一句话:“新的一年,对前途充满信心,但又敢于放下期待,坦然直面现实。”从三年前的一个校长“小白”,走到今天,我悟出了点什么?是时候反思一下这一年的收获了。
要做“行走”的价值观,以确定的目标抵消过程和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正职校长,进入第三年,我越发觉得管理工作的“细碎”,那种“无力感”时刻支配着我。面对不确定的环境,怎么给教师确定的目标和方向,我寻求了很久,始终找不到一个不变的东西指引我。直到我发现了作为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学校办学准则。办学准则不该停留在纸上、墙上,或某些时候成为自圆其说的工具。办学准则在学校运行的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力,给了教师们确定的方向感。作为学校的领导者,需要时刻把办学准则作为做事的原则和底线,用自己的行为不断诠释它。某种程度上,办学准则首先是规范管理者的,而不是给师生员工看的,他们真正在意的是学校管理者能否以身作则,进而才能让办学准则成为每个师生员工心中的道德准则。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渴望被发现,要为师生的幸福负责。作为学校的领头人,应该为每位师生的幸福负责。就像李希贵校长说的,校长要成为学校里的首席服务官。他用三年时间,让学校里没有了他的照片和名字。我们也应该学习李希贵校长的做法,把“校长”身份隐藏起来,成为师生乐于见到的“人”。
为师生创造幸福,首先要全力以赴地帮助每位教师,从而让教师全力以赴地帮助每个学生。要调整学校的治理体系,形成更高效的服务模式,及时识别和响应师生的需求。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其次是营造教育的意义感,将校园活动纳入学校课程,通过仪式、营造氛围等,赋予平凡的日子不凡的意义。这一年,我们创造了秸秆节、山楂节、生命日、道歉日等,尽量减少学校运行当中的管理行为,让管理回归教育。再其次是凸显教师职业的意义感。教师们经常吐槽,自己是管家婆、侦察兵,学生出现问题就如临大敌,却忽视了这恰恰是教育的契机。要与学生的天性合作,教给他们面对问题和挑战的方法。办一所“有问题”的学校,培养一批“不完美”的孩子,只有这样的心态,才能让师生获得终身幸福的能力。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试图让自己看起来很忙。我一度觉得,校长就应该特别忙,忙到没时间思考、看书。后来才发现,这样的校长实则是被事务性工作填满,干了很多不该他干的事,同时也让下属无所适从。
校长要通过学校管理,实现下属的成长。更重要的是,真正的领导者应该领导一场变革。变革不是一次事件,而是一套产生动力的系统。就像多米诺骨牌,校长要推动第一块,时刻提醒教师要有危机感,让“关键人”逐步上车。善于积累成果,庆祝一个个短期成功,不盲目地宣布胜利,让组织时刻信心满满、永不止步。
教育行业虽然时常被误解,但依然值得热爱。过去这一年,我和小伙伴们达成了共识:我们要做园丁,而不是木匠,要将阳光、雨露给孩子们,让他们自由成长,长成他们想要成为的样子。那也正是我们作为教育人的幸福源泉。
创造,萌芽于学科实践过程中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
自从到附小工作后,到课堂听课成为了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至今已累计听课超过节。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节科学课。当时我刚出楼梯口,就看到了老师和孩子们围着一张超大的人体神经系统图,上面贴满了神经元。孩子们向我介绍,他们正在用一个个神经元去搭建一个完整的神经回路。他们手中的神经元,是上一节课科学老师带领他们用超轻黏土捏制的。孩子们告诉我:“我们的研究任务,是搞清楚‘精神病和神经病有什么区别’,这简直太有意思了。我特别好奇神经病是咋回事。”
在我印象中,这节课只有一课时,教科书只有两页内容,而且比较抽象。以往,老师们愿意通过电脑呈现图片、视频给学生们,同时讲神经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信号是如何传递的。科学老师的这种上课方式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放下手头工作,想去看看老师们究竟要怎么做。
孩子们用捏制的神经元合作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神经回路。之后,每个孩子代表一个神经元,十几个孩子连在一起趴在超大图上,模拟脚趾被仙人掌的刺扎到之后,信号怎么慢慢传递至脑神经中枢,脑又如何回传信号让脚趾做出正确反应。孩子们在扮演过程中,体会到了神经元的工作机制。接下来的两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带着孩子们完成说明文写作任务:尝试用规范的语言介绍什么是神经系统、神经病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两节语文课之后,科学老师和语文老师合作,带着孩子们,基于神经元的知识,尝试创作一段科幻故事。
仅仅一课时的五年级的科学课,被几位老师合作出了新花样。孩子们眼中所流露出来的兴奋劲儿和热情投入的程度,让我想起了“激情”这个词。创造本身,首先是一种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创造。在小学阶段,保护孩子创造的激情,可能比培养创造的激情更重要。作为一名教师,不泯灭这种创造的激情,就是给孩子带来福音,给未来培养创造型人才带来福音。也许老师们会问,“怎么会?我怎么会泯灭孩子们的激情?”但老师们,你想过吗?有可能你的满堂灌就是在浇灭孩子创造的渴望;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让孩子们做卷子、刷习题,就是在浇灭创造的机会;孩子问你为什么,你随口告诉他要想拿高分就要这么做,没有为什么,就是在泯灭创造的激情……
这节课的可爱之处,我想,过程虽然笨拙,但很好地保护了孩子们探究创造的激情。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有活泼好动、好探究的天性。老师给他们搭建各种各样的情境,把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加具体、容易理解,给他们提供摸一摸、做一做、演一演的机会,提供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就给了他们无限探索和创造的可能。所以,在今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才那么强调学科实践、任务驱动、跨学科学习等等,这些都为创造留出了空间,更好地指向学习过程的丰富性,而不是直奔结果。
东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史宁中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智慧往往并不表现于行为的结果,而是表现于行为的过程。创造也是如此,东北师范大学的理念是“创造的教育”,创造是在过程之中,而不是在结果之中。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率性教育”,同样强调“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强调学生的情境、具象、操作、体验等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这些必要的过程,对保护好学生创造的激情留出了空间。
离开是为了变得更好
福建省厦门市华师希平双语学校总校长刘伟
回想这一年多来,从山西大学附中到厦门担任华师希平双语学校总校长,变化的不仅是离开了熟悉的故乡,孤身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更是面对新学校、新生活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
离开熟悉的地方,生活变得安静下来。没事的时候,面对着窗外的万家灯火,我常陷入孤独的思考,惊觉自己的离开,在内心里其实就是对过往嘈杂环境的躲避。生活的嘈杂伴随着的就是思维的嘈杂,人静不下来的时候,思考也会变得乱哄哄的,包括对教育的思考,很难深入到本质中去。
在厦门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开始重新梳理自己对学校和教育的理解。我把自己的思考一场一场地向家长宣讲,也和团队一点点讨论新学校的办学模样。好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想,首先是学生们对这所学校的体验感如何。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的餐饮应该怎么安排,学校的课程怎么设置,学生在校时间如何安排,学校的校园文化如何布置,甚至每个公共空间的称呼,我都一点一滴地和团队研究、讨论。
今年9月,华师希平双语学校的第一批新生走进了学校。余名学生,这是首年的招生量。对于一所民办学校而言,这个数字是厦门当地家长对我和团队办学理念的认可。时间一天天过去,办学的效果也在一点点地呈现。家长对学校的期望越高,“挑剔”和“审视”也就越大,多个家庭都在看着我们招生时候所讲的办学理念能否落地。
开学声音是嘈杂的,各种个性化的需求给我们很大的压力,有的校园长一边落泪一边工作。家长们慢慢看到了学校的变化。幼儿园的孩子开始不愿意回家,越来越喜欢我们的幼儿园,真正实现了园长提出来的把幼儿园办成“孩子们成长的乐园”。小学家长是提意见最多的,小学校长也是掉眼泪最多的,但她总是抹掉眼泪,继续工作。她一边承担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一边站在课堂上展示一位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风采。有些开始提意见的家长说:“我现在被樊校长折服了。”家长们开始参与到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来,欢声笑语飘荡在校园的上空。而中学的家长开始分化,有的家长希望学校要尽可能地抓学习,有的家长希望孩子们有更多的活动时间。我们的中学校长耐心地解答家长们提出的各种问题,用细心、耐心和专业慢慢地统一家长们的思想。三个月的时间,为学生们开设了近门选修课,努力提供更丰富、更具有差异性和选择性的教育。
一所新学校的建立,既是我和团队教育理想的尝试和突破,其承载的更是数以千计家庭对教育的又一次期望,我们能否在厦门这片土地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个体的追求。于我而言,离开熟悉的地方,到厦门重新参与创办一所学校,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望。
我一直在想,在不断地提出各种教育新概念、新口号的过程中,如何让实践证明我们一直在努力用不同的方式回归教育的本真?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离开熟悉的环境,也是为了变得更好。就像汪国真的那句诗一样: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致敬,我的同行人
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小学校长朱志军
回眸岁月,我常常先审视自己。我自认为是一个感性大于理性的人,内心常常感动。我感动于李老师常年任教一、二年级,常常喉咙沙哑也不打“退堂鼓”;我感动于夏老师的备课笔记,一本一本,堪比书法;我感动于王老师一度患有腿疾,每天一瘸一拐地上下班,劝其休息,愣是说“轻伤不下火线”……回眸年,似乎每一天都平淡无奇。然而,细细回味,在一个个平凡的日子里,因为有他们,让人感到倍加美好。
先说说谢老师。年4月,校园疫情防控抓得正紧,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谢老师班上的学生小祥脚受伤了,一时无法走路。每天早上,家长把孩子送来,谢老师已在校门口等待,背起小祥向教学楼走去。课间,谢老师再背着小祥去厕所。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谢老师背着小祥一趟又一趟,毫无怨言。
师无德不立,师德是教师的立教之魂。为此,我们一直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前置课程、必修课程。谢老师急家长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用平凡的举动,诠释了师德的核心——关爱学生,他让我更加坚信,好师德,成就好老师,好老师,成就好教育。
再说说华老师。年秋学期,市里的教研员来校检查工作,随机抽到她的美术课。我赶紧打招呼,“华老师是英语老师,这个班的美术是她兼教的,要不改听一个专职美术老师的课吧?”教研员认为没必要。这节课,华老师教的是《包的世界》,她领着学生欣赏不同的包,认识包的结构,带学生动手制作包,整个教室成了“包的世界”。听完课,教研员充分肯定了华老师,认为她有着美术老师的专长。
是的,华老师虽是英语老师,但课余喜欢编织,擅长剪纸,用一把剪刀“剪”出了一本校本教材。
如果说师德是立教之基,那么师能就是从教之本。“双减”之路要行稳致远,“轻负高质”要落地生根,提升教师师能显得尤为关键。在强师能方面,我们从传统的教学基本功升格为教师素养发展新要求,即“自加压力、自我赋能、自主上进+多元化”。我们认为,调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至关重要。同时,我们鼓励教师修炼“诗外功夫”、实现“跨界”突破。华老师教英语,还负责手工社团,正是这样的“不务正业”,才丰富了学校的综合课程。
最后说说保安老张。一个星期日,为赶一份材料,我临时到校加班。一到校门口,看到老张正俯身忙着,身旁摆放着钳子、砂轮机、铁丝等。“老张,在忙什么啊?”“这几个栅栏的铆钉掉了,我正在加固。”老张笑着说,“这些工具我家里都有,再说,闲着也是闲着。”
保安老张人送外号“多管局长”,因为他不光管校门、管值守,还喜欢“多管闲事”。看到家长骑电动车不戴头盔,他要管;看到学生进校门站队不齐,他要管;看到老师把快递随意丢在门房,他要管;看到校长没有及时更换宣传栏,他要管……我知道,老张管这管那,不外乎一颗公道心、一副热心肠。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我们常常追求“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管理状态。其实,指派式、分工式的工作布置,难免会出现应付和拖沓,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压实责任、加强考核,还要突出以人为本,充分激发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保安老张就是把分外事当成分内事,把学校的事看成了自己的事。
写下此文时,“通信行程卡”正式下线。其实,走实脚下行程,才有灿烂前程。我期盼,年,我们能重回常态下的美好生活。我祝愿,我和我的同行人一路相伴,走好行程,奔向前程。
让农村孩子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一中校长燕立国
县域高中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寄托着广大农村学生对接受更好教育的期盼。作为一位在县中摸爬滚打多年的校长,这一年我也一直在思考,县中振兴路在何方?
桃源一中位于较为偏僻的湘西北农业大县,早些年,学校的优质生源流失严重,优秀师资至今每年仍有流失。在激烈的生源和师资争夺战中,我们探索出了一条县域高中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了让人民满意,教育同行满意,教育主管部门满意,各级党委、政府满意。这也证明了,县中是可以振兴的,县中振兴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是桃源农村出来的孩子,让像我一样的农村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这样的信念贯穿了我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在这里,我有五句话想与县中校长共勉。
第一,科学施教是核心。教育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服务于人的终身成长。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我在学校力推“生本课堂”,在我看来,课堂要激发师生的生命本能,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动手、表达、归纳总结。我们还全面实施“情感教育”,提出“小班级、大国家”思想,着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这些年,学校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知恩图报、反哺社会的典型。
第二,均衡发展是基础。在桃源一中高考成绩一年上一个台阶,而落后的山区初中学校却面临一片塌陷时,桃源开始在全县推行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将分数录取改为“指标到校、一校一线”的择优录取。桃源一中的招录名额被分配到全县各初中学校,盘活了薄弱山区初中学校的发展。对于一所县中来说,“困难群体”的发展同样是一个难点。年,我任班主任时,决定从班上学习成绩最后一名的学生抓起,视“后进生”为“后劲生”,让学生成绩有了质的飞跃。担任校长后,我也尤其关心“三困生”(学困生、贫困生、心困生),规定“三困生”享有“四个优先”权——谈话优先、座位优先、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我们创立了“后25%”的评价体系,即以班级后25%的学生考核一个班级的管理水平,让弱势学生群体获得温暖、重塑自信、激发后劲。
第三,人才振兴是关键。桃源一中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经济优势,难以从外面引进优秀教师,还不得不面对大城市对农村优秀师资的“虹吸现象”。在困难面前,我们坚决做到不怕“抽血”,只靠“造血”,通过高平台引入和高标准培养两大战略为学校长远发展蓄力。好学校应有培养好教师的格局,学校能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好老师,其实就是在为建设教育强国服务。
第四,现代化管理是抓手。学校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需条件。桃源一中各项行政事务全靠制度办事,不搞关系——招生不搞关系、分班不搞关系、招聘教师不搞关系、提拔干部不搞关系、后勤管理不搞关系,一举净化了县域社会关系、熟人社会的环境。同时,学校注重精细管理,各项工作都有精细的计划,学期初,各部门列出工作一览表,学年末统一进行目标考核,奖惩分明,让有为者有功,让奋斗者出彩。
第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良性循环是保障。学校要发展,首先需要优良的外部环境,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是“阳光”,政府各部门支持是“气候”,百姓尊师重教是“土壤”。桃源一中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便是党委、政府重视人才、尊重教育,给予了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净化了校园文化环境。在学校内部,我们构建了科学严谨的育人体系和管理体系,为师资培训设平台,为学生发展铺赛道,为干部培养创舞台。内循环的发展,帮助我们赢得了外循环的助力;外循环的助力,使内循环发展更上一层楼,形成良性驱动。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支点,我相信,以县域高中的振兴来推动乡村义务教育发展,将成为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新格局。
《中国教育报》年12月28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