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12月24日讯(通讯员谢一帆记者易禹琳)昨天下午,北京大学文研院研讨室内座无虚席,第二届湘学与现代中国论坛在此举办。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著名学者陈鼓应,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等40余名著名专家学者参加。
本次湘学与现代中国论坛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岳麓书社、《湘水》编委会承办。论坛上大家围绕“湘学的世界视野--纪念郭嵩焘诞辰二百周年”主题,从郭嵩焘走向世界的意义以及如何继承与发扬湖湘文化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哲生畅谈湖南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历史过程中有着特殊历史地位。曾出任英国公使的郭嵩焘可以称得上的“走向世界的第一人”。继郭嵩焘之后,曾纪泽成为第二位公使出使英国,他的经历写成了《出使英法俄国日记》。欧阳教授说,自那之后,湖南籍的学者在中西方面的研究非常活跃,可以看出湖南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研究世界的过程中所做的特殊贡献。
台湾中央大学讲座教授汪荣祖先生说“郭嵩焘的日记不仅有价值,而且内容极为丰富,填补了感情世界的空白”。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唐晓峰先生则从地理历史方面讲了他对湖南的认识。在湖南西北边,常德有一个城头山遗址,那里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在西边龙山县,里耶秦简的发现表明了秦朝大一统的效率。然后是马王堆遗址的发现,遗址中地图的宏观范围令今人吃惊。这些是中华文明的精品,也是湖湘文化的底色。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先生认为,那个时候的湖南人是极端开明与极端保守的,郭嵩焘是“走向世界第一人”,本应该是湖南的光荣,但却被当时的湖南人当作了耻辱,甚至还要“开除他的湖南省籍”,这就展现了湖南人极端保守的一面。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国学院院长朱汉民认为近代湖南出现了一批虽出身本土,但却具有世界性眼光的学者。郭嵩焘对悠久的中国文化和外来的西方近代文明之间关系的思考,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国际儒联副理事长卢德之谈到了郭嵩焘给今人的启示,他认为有以下两点:第一是忧天下,第二则是敢想敢干。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杨念群说湖南这个地方很封闭,但湖南人又总是最快感受到世界的变动,从曾国藩到郭嵩焘都有这个特点。实际上洋务运动基本的走向和思路是国富但不一定民强,但郭嵩焘考虑到了,他是逆潮流而动,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相当超前的意识,给今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起郭嵩焘到底有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孟泽认为是郭嵩焘对社会变革系统的认知。郭嵩焘觉得制造是最末端的事情,然后是商业,然后是政教,然后是学,也就是说因为学发动政教的变革,然后有商业的逻辑,最后有制造的发展。
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湖南日报湘江周刊主编龚旭东认为在郭嵩焘之前,湖南的文化是往外输出的,但是整个湖南的文化以及中国的文化从郭嵩焘开始变了,在那之后更多地注重输入了,注重怎么样用国外先进的经验来解决中国人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李欣然认为,当其他人都在强调中西相异,郭嵩焘却注意到了中西相通,这也是郭嵩焘在那个时代的独特之处。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加以发掘进的意义所在。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陆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