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永州8处文物入列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TUhjnbcbe - 2023/6/1 21:04:00

红网时刻记者李艳永州市文旅广体局文物科整理报道

年10月1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国发22号),核定并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永州共有8处文物成功入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们分别是:永州市零陵区许家桥将军府、江永县勾蓝瑶寨、零陵区杉木桥胡家大院、宁远县神下李氏宗祠、蓝山县虎溪黄氏宗祠、江华瑶族自治县宝镜何家大院、宁远县东安头翰林祠,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为宁远县九嶷山舜帝陵。至此,永州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34处,占全省(共处)总数的七分之一以上,列全省第二,仅次于常德市。

许家桥将军府全貌。

零陵区许家桥将军府

许家桥明代将军府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梳子铺乡许家桥村,始建于元末明初,清道光时曾进行维修,形成现有格局。将军府坐东朝西,现存半圆形月台、门楼、水池、长方形月台、公厅屋、横屋、围墙、许氏宗祠、石桥及相关附属文物,总建筑面积平方米。

许家桥明代将军府公厅屋门楼、公厅屋、后一厅、后二厅建在石台基上,分左右两排并列,都为悬山顶建筑,前有轩廊,以木壁为墙,低矮朴实,但梁枋有精美的雕刻。横屋建在公厅屋两侧。其围墙以将军府门楼两端山墙为起点围将军府一周,均用小卵石砌成,墙面粉刷砂浆。许氏宗祠有厢房、中厅、后厅三进,系硬山建筑,中厅金柱为抬梁式梁架,两边有穿斗式排山梁柱,柱、梁、枋均用整体圆木做成,粗大古拙。祠堂内出土乾隆五十九年所刻石碑记载祠堂建于明代早期。虽经道光年间维修,始建时的木柱梁架、穿枋等仍保存完整。

许家桥明代将军府规模宏大,布局大气,建造精致,是永州市现存时间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将军府院。其现存建筑及许氏宗祠的风格布局与形制都不同于其他民间建筑,通风、采光、消防、排水等设计十分科学,为研究湘南明代官式宅院建筑提供了重要史证。规模如此大的湘南明代建筑保存至今实属罕见,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江永勾蓝瑶寨风光。

江永县勾蓝瑶寨

勾蓝瑶寨位于江永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兰溪瑶族乡,由石寨墙结合山脊线完全围合,面积6平方公里。

勾蓝,又名“兰溪”“都源”。勾蓝瑶寨包含古建筑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有防御体系、公共建筑、风雨桥、凉亭、书院、商铺、民居、古道等多种类型建筑,合计13种类型,共计处。现存有石寨墙9处,守夜屋2处,门楼21处。现存祠堂12处,庙宇4处,戏台1处,观1处,阁1处,风雨桥3处,凉亭十余处。私人产权建筑有书院6处,传统商铺26处,明、清时期古民居70余栋。还有多处庙、庵、寺、阁、宫遗址。勾蓝瑶寨的水龙祠内保留了一幅大型壁画,为五岭南北区域内面积较大的明末清初壁画。

勾蓝瑶寨是我国南方山间盆地地貌类型的古村落的典型代表,是湖南省唯一的保存有完整防御体系的分散型传统村落,是我国极少数仍保存有完整防御体系的分散型传统村落之一;勾蓝瑶寨的水龙祠壁画内容反映了明清时期本地瑶民协助中央王朝对该地管理和开发的史实;勾蓝瑶寨是明清时期瑶、汉两个民族有机融合的生动见证。

杉木桥胡家大院全貌。

零陵区杉木桥胡家大院

杉木桥胡家大院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邮亭圩镇杉木桥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顶,盖小青瓦,有马头封火山墙。村落处在一平坦的小盆地,周围是低矮的黄土山包,村前是连片数千亩的稻田,柳宗元笔下的黄溪源头从村旁流过。

杉木桥胡家大院由公厅屋与横屋两大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达平方米。公厅屋建在大院的中心线上,依次由耳房、前坪、门楼、中坪、公厅、天井、前一堂、天井、前二堂、天井、正堂、前花园、杂房、后花园与围墙等15个单体建筑连体而成,面阔13.2米,除去前坪、中坪、天井、前后花园,主体建筑共进深71.32米,其进深之大在永州市内古代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中仅见。横屋即民居排列在公厅屋的两侧,面向公厅屋而建,横屋面阔12.78米,进深51.78米,现存40栋横屋前后左右对应排列有序,各横屋能前后连通出入公厅屋,又与横屋外的公共走巷相通,这样严谨的布局在永州市亦为胡家大院仅有。

杉木桥胡家大院始建于清初,既有明代建筑的遗风,又有清代建筑的特点,是研究湘南清代民居和村落建筑的断代标本。

神下李氏宗祠。

宁远县神下李氏宗祠

神下李氏宗祠位于宁远县冷水镇的神下村,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年),是年冬动工兴建,次年落成。清咸丰三年(年)族人再次筹资维修宗祠,清光绪二年(年)宗祠添设长明灯,以增其辉。清光绪三十三年(年)宗祠重大修整;后又于民国三十六年(年)维修宗祠增设表门。整座宗祠由表门、戏楼、观戏坪、两侧观戏台、和上厅组成,依次递进,祠主体占地.47平方米。建筑保持清代风格并融合了西洋建筑特色,体现了湖南地区清末时期少有的中西结合的建筑特点,在南方宗祠建筑中是非常少见的。

祠正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三开间西洋式的屏风墙,通过围护墙连接两侧马头墙,形成一进表门。明间设石匾额书“李氏宗祠”,墙顶连绵起伏,配合欧式宝瓶柱顶,次间饰菱形西洋雕花泥塑。两侧屏风式马头墙顶饰盘龙泥塑脊吻,小青瓦帽盖,白灰瓦头檐口,是传统工艺与西式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表门后为戏楼,单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葫芦宝顶、卷草戗脊吻。戏楼雕梁画栋,各式卷草、飞禽走兽、龙凤呈祥等木雕栩栩如生。尤其是额枋上的镂空双龙戏珠木雕和角梁下的整体麒麟木雕雀替,戗尾泥塑卷花,工艺精湛,技艺高超,在体现着传统工艺的精湛与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更体现着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建筑特色。

木雕和石雕是宗祠的主导装饰,祠内现存清代、民国碑刻8方、匾额8块。自戏楼至上厅的梁架、驼挡板、月梁、额枋等主架上木雕各式花鸟、走兽、以及龙凤等构件;柱础石雕各式花草,或雕走兽、或雕莲花等,将民族文化与传统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至历代官员、文人墨客缤纷而至,留有不少诗文题墨,至今的仍有八块金字匾额悬挂于上厅梁架上。

神下李氏宗祠浓缩了盛世李氏家族的精神状态和美好追求,对研究乾隆时期的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与精美工艺展现的代表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我国传统工艺与西式建筑艺术的结合特征,是研究我国南方宗祠文化与民居建筑发展史的重要实物例证。从人文景观上、建筑艺术价值上和体验感知上都有着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虎溪黄氏宗祠。

蓝山县虎溪黄氏宗祠

虎溪黄氏宗祠位于永州市蓝山县城西北20公里,九疑山南麓,始建于清朝顺治九年(年),村落四周石峰耸立,山岩遍布,林木青翠,风景十分秀丽。宋朝年间,秦氏、邝氏、曾氏、田氏曾在这里居住并建立村庄。明朝年间,谢氏、梁氏迁入,当时谢氏有80多户人家,曾建有谢氏宗祠,后被毁;梁氏有40多户人家。清代,村名改为虎溪坊,属桂阳州管辖。清代初年,黄氏迁入。民国到解放初期,村名为虎溪村,并延续至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村。

虎溪村目前以黄姓居民为主,村落环境优美,村内保存有清代始建的黄氏宗祠、“树合山斜”“第一家聲”“气象维新”等三座民宅为代表的古民居50余座,极具特色。虎溪村古建筑群总体布局以黄氏宗祠为中心,向外水平展开,形成了以家族聚居为主要特色的传统村落格局。黄氏宗祠前后三进,为典型的湘南地区典型的祠堂建筑。建筑整体建造工艺精美,雕梁画栋,是湘南地区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宝镜古民居。

江华瑶族自治县宝镜何家大院

宝镜何家大院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宝镜村,系清顺治七年(年)何氏先祖何应棋于此定居所建。建筑群坐东朝西,依山面水,总占地面积平方米。

宝镜何家大院规模庞大,主要由八字门楼、二进门楼、新屋、走马吊楼、老堂屋、下新屋、大新屋、明远楼、围姊地、北门楼、围墙、何氏宗祠组成。建筑群以纵列多进式天井院落布局为主,整体保存完好,院中房屋座座相通,房房相连。大木结构采用硬山搁檩和穿斗式梁架做法,天井厢房的外装修多有精美的木雕,雕刻题材内容广泛。

宝镜何家大院自何氏先祖修建老堂屋起,终清一代,直至民国时期均有续建,瑶、汉建筑艺术在这里完美结合,产生了诸如走马吊楼等瑶汉合体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南迁汉族与当地瑶族逐渐交流融合的历史过程;建筑群有内外院、主附院、前后院之分,其多重院落的布局与外部围护院墙、瞭望射击哨楼(明远楼)等共同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反映了清代湘桂边陲地区动荡的社会背景,为研究湘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居规划建造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建筑封檐板、门罩、天井、隔扇等装饰风格多样,雕刻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东安头翰林祠。

宁远县东安头翰林祠

东安头翰林祠位于宁远县湾井镇东安头村。始建于清乾隆元年()。为纪念村人、宏治三年()庚式钱福榜进士李敷而建,为村公益性建筑。整座翰林祠由水塘、月台、牌坊、门厅、戏楼、观戏楼、天井、下厅、上厅、道厅和树德堂组成,依次递进,祠主体占地.3平方米。

祠前半月塘,水面面积约8亩,塘中青石叠砌小岛,名珠堆;祠东南米处有石塔一座;西侧有一木制水楼;祠内现存清代、民国碑刻五块、匾额3块。祠正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三间八柱重檐歇山顶木牌坊,雕梁画栋,各式花鸟、飞禽走兽、妙曼人物等木雕栩栩如生。明间檐柱外扩形成“八”字外开之势,传承着传统的“广纳聚财”之寓意。主楼四角盘龙绕柱而上,七层如意斗拱饰各式花色昂头层层而上至檐口,正脊雕塑盘龙戏珠,戗尾泥塑卷花,坊额木匾金字题写“翰林祠”,匾下枋木雕彩绘百鸟朝凤,上枋木雕彩绘双龙夺珠。牌坊依托门厅主架而立,在展现精美绝伦的同时,又做到了稳若泰山。无不体现着传统工艺的精湛与劳动人民的智慧。

门厅至戏楼大木板门、照壁等面层均饰各式传统人物彩绘,戏台栏板、花罩、额枋木雕楼台、花鸟、双龙托珠等装饰。戏台单檐歇山顶、葫芦宝顶、卷草戗脊吻、小青瓦屋面,体现着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建筑特色。

木雕、石雕和彩绘是翰林祠的主导装饰,自下厅至道厅和树德堂的梁架、驼挡板、月梁、额枋等主架上木雕彩绘各式花鸟、走兽、以及龙凤等图案;两侧封火砖墙的檐头、天井等部位墙面饰各式人物、山水、墨书字迹等彩绘。自牌坊至道厅,各式石雕柱础、门槛石、石墩、抱框石,或雕花草、或雕走兽、或雕莲花等,将民族文化与传统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至历代官员、文人墨客缤纷而至,常在此小憩,曾与村主人唱和吟咏,留有不少诗文题墨。

翰林祠的格局的整体规划、装饰体现了我国古代对人居环境的重视,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翰林祠内的木雕、石雕和彩绘艺术十分精湛,建筑规模庞大,建造精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民间木雕的风格、艺术手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材;为我们今天研究民居修缮演变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周边景区众多,从人文上、景观上、感知上都有着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九嶷山舜帝陵正殿。

宁远县九嶷山舜帝陵

舜帝陵现位于宁远县城南32公里处的九嶷山乡九嶷山村南米处的舜源峰下。九嶷山舜帝陵建筑群分为舜庙和舜陵两部分。九嶷山舜帝陵是舜葬之所,舜庙始建在夏代,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此处之“苍梧”“江南九疑”“零陵”,即今之湖南永州宁远县九嶷山,宁远境内的九嶷山是始祖虞舜的藏精之所。毛泽东曾咏诗“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古地图,进一步证明了九嶷山舜帝陵位于九嶷山的事实。

从汉代以来,湖南永州九嶷山一直就有舜帝陵及祭祀舜帝的活动,这些建筑及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明清以后。许多士大夫对舜帝陵及其祭祀活动留下了文字记载。如清朝永州司马刘作霖于康熙七年游九嶷山时,撰有《游九嶷山记》一文。明洪武年间,定下了三年一大祭,一年一小祭的规矩,沿用至今。大祭由朝廷派钦差或大臣,亲奉诏书来舜庙祭奠,小祭则由当地县令和地方生员陪同完成。寝殿下方,左右设碑廊,陈列从清朝到民国的祭碑32块,其中何绍基的“谕祭文”,被誉为书苑珍品。祭祀活动包含着关于舜帝、舜文化与湖湘文化交流后而产生的丰富文化内涵,反映了湖湘之地的舜文化的多元意义。

90年代,湖南省文物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复,并批准对九嶷山舜帝陵祭祀建筑进行复原重建。重建的九嶷山舜帝陵建筑群坐南朝北,岭体背靠舜源峰,山峰耸峙,遥对三分石,气势巍峨雄壮,陵山前有拜亭。舜帝陵分公园和陵园两大部分。其中公园由尧天舜日广场、明德广场、崇圣园构成。在尧天舜日广场上有九根9.5米高的龙凤柱,9.5米的高度,寓意“九五至尊”。复建的舜帝陵园建筑群中轴线从北到南,依次为舜陵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共五进,其拜殿、正殿均由整体石柱和木柱支撑。在轴线上将九嶷山舜帝陵的祭祀路线进一步加长,并设置了神道,使整个九嶷山舜帝陵的祭祀空间更加庄严、肃穆,在视觉上、整体风貌上,与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整体格局、形制更加符合。九嶷山舜帝陵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形成了以陵山(舜源峰)为主祭祀对象,以舜庙建筑群作为辅助祭祀、展示等配套功能为一体的、完整的九嶷山舜帝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永州8处文物入列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