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河街出现在年前的明朝正德年间,当时那是一串建于河滩之上,夹在城池和沅江之间的吊脚楼。因为地势低洼,每次洪水,总会被淹没,积水成河,所以人们就叫它“河街”。史书中第一次提到“河街”是明嘉靖《常德府志》:“河街,南门外,临江,商贾辐辏之所”;到清嘉庆,开始有“大河街”、“小河街”的记载;进入清同治年间,“麻阳会馆”出现在“南城外”。可见,从河街到大河街、小河街、麻阳街历经了两百多年,现在的河街是大河街、小河街和麻阳街的统称。
明清时期,位于沅水水系尾闾的常德,成为吞吐中原及东南各省财货的商贸大码头。清末民初,以河街为中心的常德城区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了白银万两,各地商人在常德建立的经商“会馆”至少有17个,开设会馆的商人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年,常德还被辟为外商寄货港,英、美、日、法、德等国在常德开办了至少20家洋行、商号。“大河街的金子,小河街的银子,麻阳街的痞子。上南门高,下南门低,银子出在河街里。”这句流传于常德民间的谚语,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当时河街浓郁的商业氛围和市井生活气息。新中国成立后,水上运输逐渐被现代交通工具所取代,河街的光润也随之褪去,年,因修建城市防洪圈的需要,这条老街被彻底拆除,成为市民熟知的诗墙公园。年1月,一批市政协委员,向市政协六届二次全会递交了《关于复原清末民初常德沿河古街场景,打造文化旅游亮点的提案》。这份提案随即作为当年全会一号提案,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年10月18日,异地重建、修旧于旧的常德河街,在常德旅游节开幕当天涅槃重生。三大街区中,麻阳街经营地方特产和风味小吃,小河街以民间小吃、特色餐饮、旅游商品为主,大河街经营品牌餐饮、茶楼、客栈、酒吧、古玩字画和民间手工艺品等。同时,整段河街以五个码头为节点,以麻阳会馆、鸳鸯走马楼等标志性建筑为载体,整体布局常德特色钵子菜馆、本土戏曲剧院、民间技艺表演、民间手工艺工坊、常德特产集合店等地方文化项目。
历史的轮回,河街从兴旺到衰落又到今天的辉煌,让人们了解了河街的故事。河街今天也成为常德人留住乡愁、延续乡愁的地方,也是异乡人感受乡愁、牵动乡愁的地方,同时,也是常德城市标志性名片。
建设中的河街景观一览河街上的美食店河街上的夜色景观河街夜色全景图旧时河街的景观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