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湖南日报常德市石门县八年脱贫攻坚写实上 [复制链接]

1#

(刊发于《湖南日报》年3月8日第8版)

南北镇金河村山巅上修筑的“天路”。杨昌伟摄

靠茶叶拔掉“穷根”进入小康的罗坪村民,用山歌抒发对党的热爱之情。卜云摄

石门县西北高寒山区的美丽乡村。李飞摄

石门西北高寒山区的群众,点燃篝火,跳起薅草舞,沉浸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喜悦之中。卜云摄

在常德石门,一场史上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改变着67万人的命运。

石门儿女以破釜沉舟的勇气,背水一战的决心和战则必胜的信念,向扎了几千年的“穷根”发起冲击。

历史终于翻开了这沉重的一页!

当史学家书写21世纪第三个10年的开篇,在记录百年一遇大疫肆虐全球的同时,一定会标注一个奇迹。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石门县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石门县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户名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元;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消除,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石门”奇迹!

数字无言,数字最有力。数字的背后,是全县党员干部群众久久为功、玉汝于成的拼搏奋战,是贫困群众告别贫穷、走向小康的幸福笑脸。

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石门县就有3个先进代表的名字:王新法、郭碧勋、王婷响彻在人民大会堂,他们的扶贫事迹,感动了亿万观众。

“石门”奇迹,是党员干部用汗水乃至生命换来的。在脱贫攻坚斗争中,王新法、陈敏两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他们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让宝贵的生命与伟大的事业紧紧相连,树立起新时代优秀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人民不会忘记!

“石门”奇迹,写在平方公里的石门大地上,写在奔腾的历史洪流中。无论穷山恶水还是荒芜凋敝,无论悬崖绝壁还是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数万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梦想因此而实现,幸福因此而成就——石门县南北镇金河村,通往白竹山片区的“天路”盘旋在山顶,村民们终于将千百年来困于深山的“金疙瘩”运了出去;移民大村石门县维新镇重阳树社区,该村30%以上的农户通过种植脐橙,年收入都达到了十万元以上,走出了一条甜蜜的脱贫致富路;石门县壶瓶山镇后山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通讯,“紧闭”了数百年的山门终于打开!漫山遍野的核桃、板栗、茶叶“走出深闺”......

“石门”奇迹,得益于中央的英明决策,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精准部署,得益于常德市委、市政府的精细指导,得益于石门县委、县政府的扎实推进,更得益于67万石门儿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

8年来,在脱贫攻坚一线,持续战贫、默默奉献的勇士们,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为做好石门县的驻村帮扶工作,省、市、县、乡(镇)共选派了名干部组成支驻村工作队,安排结对帮扶责任人名,对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结对帮扶。

高山挡不住,大道踏歌来。

这样的奇迹,让今天的石门,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生机、积蓄着力量、充满了希望。

承诺如金,使命在肩——

举全县之力攻克千年贫困难题

湘鄂边界,万峰相连,碧翠斑斓。这里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而这种特殊地貌所造成的交通阻塞、田土稀少、生态脆弱、饮水困难等,使贫困阴影千百年来挥之难去——这,就是石门。

作为武陵山片区特困地区县的石门,是全国三大攻坚战的主战场。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8年时间,石门给出了答案!“一个也不能少”的誓言,书写在67万石门人民的生活巨变里;“大家一起走”的足迹,刻印在波澜壮阔的石门大地奋斗历程中。

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这是立了“军令状”的任务,这是没有退路的工作,这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石门县委、县政府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挟千钧之势、聚万壑之力,以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坚定意志和昂扬奋进的战斗姿态,提出“悠悠万事,脱贫为大”,一切工作围绕脱贫攻坚、一切工作服从脱贫攻坚、一切工作服务脱贫攻坚,不摘穷帽就摘官帽、不换面貌就换人,要带着感情责任、真金白银去扶贫,向脱贫攻坚战发起了总冲锋。

大道既定,成败在人。全县上下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县里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的脱贫攻坚指挥部,所有县级领导参与抓脱贫攻坚,带头挂帮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乡镇和村,带头督战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石门县还把优势兵力部署在脱贫一线,实现了县级领导包联、驻村工作队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联“三个全覆盖”。他们拿出“钉钉子”精神和绣花功夫,用心用力开展帮扶工作。

全县采取“三个一”的超常规措施,强力推进工作落实。一是全县一盘棋,整体联动抓落实;二是财政一支笔,整合资金抓落实;三是工作一线法,整肃干部队伍作风抓落实。

同时,石门县、乡、村层层签订“军令状”,并出台了专门的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强化对乡镇、后盾单位的考核,严格兑现奖惩。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在石门,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份专属档案,其中甚至包含为其量身定制的脱贫计划。”石门县副县长谭本军介绍,从通过“六个精准”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到派驻第一书记解决“谁来扶”的问题;从实施“五个一批”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到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明确“如何退”的问题……打通了“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8年来,在石门县委书记郭碧勋,石门县委副书记、县长邓碧波等领导的带领下,石门县统筹整合部门涉农资金50多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1万多个,家县直单位结对帮扶,名干部常年驻村帮扶,名县、乡、村三级干部“结亲”帮扶,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为民情怀,尽锐出战——

汇聚攻坚之战澎湃力量

年,石门县共有贫困村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23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达到14.4%。

年8月6日,当天省扶贫办公布省政府批复,同意石门县脱贫摘帽。至此,石门县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后山村,成为在现行绝对贫困标准下,全县贫困村出列的“终结者”。

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会上指出,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8年来,由隔绝走向通达,从故土到新家,追赶时代,不忘传统,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

8年来,他们是这场战役中最可爱的人——

“感谢党的信任,感谢这个好时代,让我参与了这次历史性的伟大工程。”

这是一位多个日日夜夜每天仅睡5小时、忙碌在贫困村、奔波在项目部的“工作狂”,这是一位自己和医院,却“不敢”上楼一话家常的土家汉子。他便是石门县政协副主席李平(时任石门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他的心里装的都是全县扶贫工作的点滴,似乎忘却了自己还有“儿子、丈夫、父亲”这些角色。

“作为一名交通人,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是应该的。有了老百姓的认可,再苦也是甜。”

年3月,正值防疫扶贫工作最要紧的时刻,他的妻子意外摔伤住院,他既要下乡驻村,又要照顾不能动弹的妻子,面对两难抉择,考虑良久,再大的事情也不能把防疫扶贫工作落下,他决定带着患病的妻子一起驻村扶贫。在他的带领下,后山村43个建档立卡户已在年全部脱贫,全村户人的人均收入从原来的多元增加到现在的多元。他便是壶瓶山镇后山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伯周。

“脱贫攻坚是千载难遇的好机会,我不能让老百姓错过这次机会。”

驻村5年来,他在胸前始终佩戴着一枚党徽,时刻提醒自己不忘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把群众当亲人,和群众同奋斗。他带领着村民们在曲折陡峭的山间修起了“天路”,结束了当地老百姓祖祖辈辈肩挑背扛不通公路的历史。从老百姓口中“扶贫我们什么都不要,就要一条路”到“通路后,我这辈子终于看到了汽车”。他的扶贫工作,76个村民红指印便是最好的注释。他就是石门县南北镇金河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张忠富。

还有那骨折后仍出现在易地搬迁现场的“拐杖支书”毛传坤;有不吃群众一餐饭、不抽群众一根烟的“干实事队长”龚涛;有既当疫情防控员,又给去世老人当孝子,通宵达旦守夜的扶贫干部。

……

回望这场只争朝夕的背水之战,既惊心动魄又荡气回肠。多少党员干部咬着牙、流着汗,夜以继日奋战在扶贫一线,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践行着共产党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真正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敬终如始,任重道远——

巩固脱贫成果奔小康

“武陵山区,交通闭塞,山里人相伴着几百年珍稀古茶树资源却穷困潦倒;薛家村,扶贫楷模王新法,千里来扶贫,青山埋忠骨;金河村,儿子身患疾病,70岁的老父亲想带他看看外面的世界一直未能如愿……贫困不可怕,动力被唤醒,山门正打开,在石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役紧锣密鼓,薛家村、金河村通向世界的大门也被打开,百姓们都实现了向烈士和亲人的承诺,党委政府也兑现了向人民的承诺……”

纪录片《承诺》里这样讲道。

石门,千百年来的贫困由此结束。

如果说,脱贫攻坚是一场大考,石门就是这个时代的答卷者。

成绩写入历史,奋斗永向前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阶段,我们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发力,推行‘四个融合’机制,探索乡村治理‘两联两包’模式,全力把石门县打造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升级版’。”郭碧勋信心十足地说。

“脱贫不懈怠,继续奔小康。”邓碧波表示,为确保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逐步能致富,全面建设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石门将坚持“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队伍不撤、人员不散、力度不减”。实现由注重加强民生保障向更加注重持续稳定增收脱贫转变,建立长效奔小康机制。

接下来,石门县将定期开展对贫困村和贫困对象脱贫退出“回头看”工作,继续实行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继续整合涉农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提标提质。继续在每村设立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基金,鼓励扶持群众发展生产,实现稳步增收。大力推进“头雁工程”,在村里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千年追寻今朝圆梦,亘古未有伟大跨越。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激荡起生机勃勃的石门气象。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石门儿女正昂首阔步,奋勇前行,努力把石门县打造成湖南省高质量发展样本县。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勇军柏润姜鸿丽卓萌通讯员李飞唐鹏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