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成都,四川只会更差,成都让西部有了一座抗衡沿海的中心城市
有个网友说,成都模式的意义在于让西部有了一座可以和东部沿海竞争的中心城市,一座尽可能留住部分人才的重要城市。我觉得这个网友说得太精准了!
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成都,四川会是什么样呢?我们抛开成都这个新一线城市再看四川,发现四川确实没有拿得出手的城市!
我们常常批评成都一城独大,吸干了四川的资源。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成都为四川留住大量人口、产业,并吸引大量资金,那么,四川会比现在抛开成都的情况更差,这是毫无疑问的。
可以说,没有成都,就没有今天的四川。同样的,没有武汉,就没有今天的湖北。这两个典型案例可以证明,现阶段的中西部地区还不适合搞“均衡发展”的模式。
浙江、江苏、山东算是“均衡发展”的代表。但是,即便是均衡发展,也都有侧重点。浙江的杭州与宁波,江苏的南京与苏州,山东的济南与青岛,都是省内的双子座,在国内也是光芒四射的。山东因为过于强调均衡,导致省会城市济南一直缺乏存在感,只能与合肥这种三流城市比一比高低,跟杭州、南京、武汉这种二流城市就没法比。
山东省的经济还算是比较可以的,因为过于均衡,导致“龙头城市不强势,普通城市更普通”。江西省的经济底子本来就不好,也搞所谓的均衡发展,结果肯定只能是要啥啥不行。
其实,河南与山东有些像,也是均衡发展的代表。结果就是,郑州只能算是差强人意,洛阳在普通地级市里面还算不错。按照河南的体量,郑州的发展算不上好。如果拿郑州跟长,感觉郑州的赢面并不多。
如果河南和江西当初加大对省会城市的扶持力度,那么,郑州肯定不是现在的郑州,而是可以超越青岛甚至与武汉一较高低的郑州。同样的,南昌也不是现在的南昌,而是比肩唐山甚至可以与合肥一争长短的南昌。
郑州不算大,更谈不上强,去年的灾难足以说明问题。南昌经济才到长沙的半数,大就不说了,强更是无从谈起。
郑州和南昌不强,导致本省人员大量外流。江西是四吸之地,河南是排行第一的劳务大省,常年有两三千万人在外省工作。不说别的地方,光在武汉工作的河南人就有大几十万,甚至更多。
所以,如果四川不培育出这么一个中心,怎么抵抗沿海的虹吸?再看现在的成都,经济总量全国第七,各方面发展都有目共睹,这里还集中了四川四分之一的人口,从这个意义来看,成都的发展就是在带动整个四川前行。
前几天,我一直在谈湖北省的一主两副发展格局,我认为这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因为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湖北省不可能搞出一个类似于宁波与青岛的副中心城市,与武汉组成双子座。当然,也不能让武汉一城独大,而忽略了其他地区的发展。所以,湖北选择了鄂西北的襄阳与鄂西南的宜昌,与武汉组成三驾马车。武汉是把握方向的主动轮,襄阳和宜昌是托起大半壁江山的承重轮。这三个轮子一起发力,才有了湖北这个内陆地区的省份。
湖北确实非常强大,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直接代表中西部地区参与沿海竞争。比如,在年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排名中,湖北8家上榜,数量仅次于北京,其中,中交二航局位列全国第三,葛洲坝集团位列全国第八,实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再比如,湖北有4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数量。
48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支持,数量全国第三。
湖北是科教重点省份,去年新入选的院士达到了8人,数量全国第四。湖北院士总量达到了81人,数量全国第五,仅次于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
湖北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家,数量全国第七。其中武汉就有家,数量超过大多数省份。据了解,到年,光谷的高新技术企业就可以达到家,到时候,湖北的高新技术企业肯定比现在多得多。
湖北的交通密度、货物周转量中西部第一,综合交通实力中西部第一,光一个武汉的货物周转量就可以吊打湖南省和四川省。
河南有一主一副,为什么还是不够强?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产业含金量不足,没有特别拿得出手的产业。洛阳的经济总量是比较大,但人口总量也不少,更多的还是靠人多力量大。洛阳的人口总量比襄阳多两三百万,经济总量却完全拉不开差距。搞不好,过两年,襄阳就反超洛阳成为中部地区第一大普通地级市了。
郑州也是同样的问题,产业比较落后,只有富士康、宇通客车之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富士康规模非常大,占了郑州80%以上的进出口额。如果没有富士康,郑州的进出口额恐怕比不过长沙。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厂,能给郑州经济带来一定的规模,好处还是很多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拳头产品和自己的头部企业,城市知名度、人才吸引力都难以提升。
这两年,湖南也在玩一主两副的发展格局。我之前多次说过,湖南的地理形状并不适合玩一主两副的发展模式,至少要设置三个副中心城市,才能勉强辐射全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湖南不过是以衡阳对接珠三角,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以岳阳对接湖北,作为日后打造中三角城市群的前哨。至于以常德为门户的大湘西地区,现在还没有从战略上予以重视。我多次说过,常德都不被重视的话,张家界、湘西州、怀化、邵阳等地市,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