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2
源于明代“时尚小令”,明末清初初具雏形。走过数百年风风雨雨,有辉煌鼎盛,也一度销声匿迹,今天再次唱响常德大街小巷,并借助现代传媒,声名远播——
常德丝弦为何能弦歌不辍
(原载于《湖南日报》年3月9日08版)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姜鸿丽卓萌鲁融冰刘蓉
(3月8日,胡楠(左)在指导杨羹华编排常德丝弦新曲《恨别》。刘蓉摄)
3月8日,常德市武陵区文化馆,悠扬的丝弦声中,常德丝弦青年传承人杨羹华挺直腰杆,饱含深情地演唱常德丝弦曲目《恨别》,为冲刺曲艺界的最高奖——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作准备。
丝弦歌不辍,声声入人心。常德丝弦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特有的说唱技巧和审美品格,滋养着常德儿女的精神和心灵,成为湖南地方曲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近年来,在各级政府、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和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常德丝弦得以保护与传承,逐渐回归艺术本真,广为传唱。
跌宕起伏再逢春
曲有起承转合。常德丝弦的传承发展,正如婉转的曲调,千回百转,几经起落。
常德丝弦源于明代的“时尚小令”,明末清初初具雏形。贺小昆是咸丰年间最有影响的丝弦名家。他的得意弟子徐梅清,在演唱生涯中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人称“徐派”。徐梅清的唱腔,后来成为常德丝弦传承的标准唱腔。
(3月8日下午,张莉(左)和同事们排练常德丝弦《不屈的吼声》。刘蓉摄)
解放前,常德丝弦主要在常德城东门到西门、北门到下南门区域流行。这一区域位于现在的武陵区。
抗战时期,丝弦班社纷纷解散,艺人被迫另谋生计,常德丝弦濒临灭绝。
新中国成立后,年逾古稀的徐梅清受文化部门邀请,培养一批常德丝弦演唱者。常德丝弦由此复苏,走向繁荣。上世纪50年代末,湖南省民间歌舞团金汉珊演出的常德丝弦《扫盲运动到了乡》《喜事多》,更是让常德丝弦名声大振。
年,徐梅清嫡传弟子匡鹤龄、戴望本等人,组织成立常德丝弦第一个专业性表演团体——武陵春曲艺社(后改为常德市曲艺队)。他们口传心授,将常德丝弦曲目及演唱技艺传给胡楠等弟子。
胡楠还记得年开门演唱时的空前盛况。“演出3天,曲艺社内八仙桌坐不下,就拆掉门板迎客。最后一天干脆把台子搭到路边,连河堤上都密密麻麻站满了听曲儿的人。”
好景不长。年,常德市曲艺队撤销,艺人全部遣散。直到年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后改为常德市文艺宣传队)成立,常德丝弦才重回大众视野。转业军人、吉林人黄挥,专程请出常德丝弦老艺人李玉成,与戴望本配合,重新搜集、挖掘、整理常德丝弦,紧急抢救这一艺术瑰宝。没过多久,常德丝弦又因一曲《新事多》再次红遍全国。该曲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在京33天,演出25场。
年,常德市文艺宣传队因故撤销。常德丝弦一度销声匿迹。时隔18年,常德市鼎城区成立常德丝弦艺术团。年,常德市委、市政府决定振兴常德丝弦艺术,推向全国。年,常德丝弦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谌晓辉、朱晓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口传心授燃薪火
3月8日,艳阳高照。武陵区文化馆一楼排练室,琴音袅袅,曲韵悠扬。
73岁的胡楠端坐桌前,指导弟子编排新曲。这一幕,像极了60年前她在武陵春曲艺社,师从匡鹤龄、戴望本苦学常德丝弦的场景。
(常德丝弦排练场景。刘蓉摄)
从青葱到白发,世事无常,风云变幻。胡楠的曲艺人生,随着常德丝弦的荣枯而起伏。年,她泪别舞台,成为一名工厂女工。此后30多年里,胡楠把对常德丝弦的那份挚爱,深埋心底。
这期间,尽管常德丝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由于种种原因,传承结果不尽人意,出现了歌舞化倾向。几百年民间淬炼流传下来的曲艺精华,要是舍弃自身特色和唱腔,势必会失去生命力。
和声乐不同,常德丝弦虽有乐谱,但它只能用来辅助记忆。若照谱而唱,无法呈现其中韵味。因此,其传承之道,关键在于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
年,为避免真正的常德丝弦失传,胡楠再次“出山”——要在有生之年,将常德丝弦丰富的曲牌和经典的唱段,倾囊传授给下一代。她把照顾家庭的责任交给丈夫,自己每天到武陵区文化馆为干部学员上课。
作为一门地方曲艺,常德丝弦演唱用的是常德方言。讲求按字行腔,核心是字正腔圆,演唱者要根据演出环境、剧情发展和人物需要,来处理每一个字的行腔。
“一句唱词,她往往教唱四五种行腔方法,让我们体会其中的变化。尤其是单个字必须咬准,字与字之间就像搭起一座桥。”从师父胡楠身上,李庭婷看到了老一辈曲艺人的严谨。
李庭婷告诉记者,她在排练《拷红》唱段时,有一句词“但愿她二人百年好,不枉我红娘费计谋”,其中的“计”字,唱出来感觉有些生硬。胡楠给她指导后,让“计”字发音更柔和,极具方言韵味,从而达到字正腔圆、音随韵转的效果。
几年来,胡楠带出了李庭婷、于淼、杨羹华、张莉等一批集弹、唱、演于一身的常德丝弦新秀,恢复排演了《双下山》《王婆骂鸡》等众多传统剧目。其中,杨羹华入选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家人才库,演唱的《昭君出塞》曾获第十一届牡丹奖新人奖提名;张莉在“百团百角唱百年”全省文艺院团竞演活动中荣获“十佳演员”称号,演唱的《今天再唱新事多》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在观看她们的表演后,赞叹道:“这种活态传承还原了常德丝弦的原貌,让它回到了曲艺的本体。”
(吴碧霞的女儿“小春天”演唱常德丝弦。欧阳建强摄)
开枝散叶未来新
今年春节,湖南卫视全球华侨华人春晚舞台上,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与歌手王琳凯携手演绎一曲《湖南YOUNG》,常德丝弦与说唱Rap融合,撩动了全球华侨华人的心弦。
“我将演出片段发布到短视频平台,一周不到就有20万点赞,没想到会这么火爆。”该曲常德丝弦部分编曲者李庭婷说。去年国庆节,李庭婷联合几个朋友,融合常德丝弦与说唱,创作《常德YOUNG》,反响很好。后来被湖南卫视相中,经授权改编后搬上舞台。
编曲时,李庭婷选定常德丝弦的《渭腔》《剪剪花》《银纽丝》3个曲牌,在不改变原本曲牌的前提下创新编排。“用常德方言说唱叙述,是常德丝弦的本体特征。在坚守这一特征的基础上,作不伤及根本的创新,比如使用电子乐器伴奏、创新编排舞蹈等,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常德丝弦。”李庭婷说,她还曾以类似的方式改编过周杰伦的《青花瓷》等流行歌曲。
原汁原味地传承,为的是守住曲艺之根;做适应传播的创新,为的是扩大受众面,让常德丝弦开枝散叶。与此同时,常德市积极扶持恢复老常德市丝弦演出队,在常德电视台新闻频道开办《芷兰雅韵》等栏目;市文化馆开展“百团大赛”“武陵欢歌”等品牌活动,将常德丝弦送到街头巷尾;各级丝弦传承人和艺人带上精品曲目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专场演出多次,进一步扩大常德丝弦的影响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谌晓辉,带领常德市北正街小学学生演唱常德丝弦。欧阳建强摄)
“如今校园新事多,向阳花开千万朵……”3月8日下午,常德市北正街小学音乐教室里传出稚嫩的弹唱声,30多位小学员正在弹唱常德丝弦曲目《如今校园新事多》。
“我带常德丝弦弹唱班12年多,现在主要在北正街小学、武陵区第一小学开展常德丝弦普及教学。孩子们的热情、家长的支持,让我看到这一门曲艺传承发展的希望。”扬琴教师宋才俊说。
常德市启动原生态常德丝弦恢复保护工程,引导各年龄段人群欣赏、学习、传承原汁原味的地方曲艺。青少年是传承常德丝弦的生力军,各种丝弦曲艺进校园活动,在少年儿童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
年起,武陵区在北正街小学开办常德丝弦弹唱班,招收三至五年级学生,第一年学乐器,第二年增加唱腔、道白,第三年再增加表演。年起,鼎城区与芷兰实验学校开展丝弦进校园活动,五至六年级学生每周2节丝弦课,精选曲目欣赏、传唱。常德少年学丝弦蔚然成风,吴碧霞也将自己的女儿“小春天”送到胡楠身边学艺。
从小学到大学,从启蒙到专业化培养。年,常德市文化馆、武陵区政府与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开办常德丝弦表演专业公费定向委培班,各级传承人授课,让常德丝弦薪火相传。
以情行腔,以腔托情,常德丝弦一路走来,声声入耳,生生不息。